關於醫家<周述典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周述典(生卒年不詳),字徽五,清代四川永川人,為康乾時期重要醫家。其學術根基深植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等經典,尤精於溫病辨治,於疫癘流行時期以「三焦辨證」融合「衛氣營血」理論,創立獨特診療體系,對清代溫病學發展具承先啟後意義。
學術特色
- 經方活用:擅長化裁《傷寒論》方劑,於《疫痧會編注釋》中記載以白虎湯加減治療暑溫,融合犀角地黃湯清營涼血之法,展現「經方時病化」的臨床思維。
- 痧證辨治:系統性整理「痧脹」證治,提出「痧毒內陷」病機理論,強調透邪外達需配合活血通絡,首創「痧疹三候辨證法」,區分痧前期(邪在衛分)、痧盛期(氣營兩燔)、痧後期(陰傷餘熱)。
- 脈學創新:發展「浮中沉三部九候」脈法,特別重視「右寸滑數」對肺系疫病的診斷價值,主張「痧脈多弦急,非典型可拘」。
臨床貢獻
- 急症救治:針對「悶痧」(類似現代中毒性休克)創「開竅透痧散」,以麝香配伍紫雪丹加強開閉醒神之效。
- 預防思想:提出「未痧先防」概念,推崇《內經》「正氣存內」理論,設計「辟穢香囊方」含蒼朮、雄黃等藥,用於疫區防護。
- 外治技術:改良傳統刮痧手法,結合針刺「十宣放血」,形成「藥刮並施」療法,於《醫宗金鑒》亦有相關記載引述。
著作考據
《疫痧會編注釋》現存道光六年(1826年)刻本,共三卷。上卷論述痧證源流與五運六氣關係,中卷載72種痧症鑑別診斷,下卷收錄「痧後調養六法」,強調「瘥後食復」防治。該書首創「痧毒歸經」學說,認為「赤痧屬心、紫痧歸肝、黑痧入腎」,為後世《痧脹玉衡》等專著提供理論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