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周小農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周小農(1876-1942年),原名鎮,字伯華,江蘇無錫人,近代著名中醫學家。其學術淵源深厚,臨床經驗豐富,尤其擅長肝病與溫病證治,並融合腹診技術於四診之中,對中醫診斷學的發展具有一定貢獻。
生平與師承
周小農十七歲師從同鄉名醫鄧羹和,後得晚清溫病大家張聿青親授,深得張氏溫病學派之精髓。早年行醫於上海,1911年返回無錫,擔任《醫鐘》月刊編輯,致力於中醫文獻整理與學術傳播。民國時期,中醫界面臨「廢止中醫案」衝擊時,他積極參與抗爭,捍衛中醫地位,後獲中央國醫館聘任為名譽理事。
學術特色與臨床成就
- 診法創新
周氏除傳統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外,更結合腹診技術,尤其重視腹部按診以辨臟腑寒熱虛實。此技法源自張仲景《傷寒論》,周小農將其系統化應用於肝病與溫病的鑑別診斷,如通過脅下脹滿、臍周動悸等腹證,輔助判斷肝鬱、痰飲或瘀血病機。 - 肝病辨治
受王旭高「治肝三十法」影響,周氏對肝氣鬱結、肝火上炎、肝風內動等證候有獨到見解。其醫案中常見疏肝解鬱(如柴胡疏肝散加減)、清肝瀉火(龍膽瀉肝湯化裁)等法,並強調「肝病傳脾」時需兼顧健脾,體現「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」的治未病思想。 - 溫病治療
承襲張聿青之學,善用衛氣營血辨證,針對江南濕熱氣候特點,注重化濕透邪。醫案中可見其巧用藿香、佩蘭芳香化濁,或結合黃芩、滑石清利濕熱,對濕溫、暑溫等病證療效顯著。
著作與文獻整理
周氏著述甚豐,代表作包括:
- 《惜分陰軒醫案》(1921年初刊四卷,晚年續三卷):詳錄內科雜病及溫病治驗,案語簡明,方藥精當,兼附腹診記錄。
- 《周小農醫案》(1962年出版):後人整理其臨床經驗,凸顯其用藥輕靈、注重脾胃的風格。
- 方書編纂:如《周氏集驗方續編》、《撮要》,收錄民間驗方及個人化裁心得。
此外,他致力於整理醫籍,校刊《王旭高醫書六種》,編集《張聿青醫案》,為保存清代江南醫家學術精華作出重要貢獻。
歷史地位
周小農身處中西醫碰撞時代,既扎根經典,又兼收各家之長。其醫案與著作反映近代中醫面對新疾病譜的適應與創新,尤其肝病論治與腹診應用,對現代中醫臨床仍有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