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周學海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周學海:清代著名中醫學家與脈學專精

周學海(1856-1906年),字澄之(亦作瀓之),一字健之,浙江建德人,為清代後期重要醫學家,尤精於脈學研究與臨床診治。

生平與仕途

周氏於光緒十八年(1892年)考取進士,初授內閣中書,後官至浙江候補道。雖身居官場,然專心醫道,以儒通醫,將傳統經學修養融入醫學研究中,形成獨特的學術風格。

脈學貢獻與著作

周學海在中醫脈學領域貢獻卓著,其重要著作包括:

  • 《脈義簡摩》八卷:系統整理歷代脈學理論,去蕪存菁,為脈診學習的重要典籍
  • 《脈簡補義》二卷:在前書基礎上進一步闡發脈學精微,補充臨床應用心得
  • 《診家直訣》二卷:提煉脈診要訣,便於後學掌握核心技術
  • 《辨脈平脈章句》二卷:精研《傷寒論》脈法,辨析各脈象特徵與臨床意義

後人將此四書合刊為《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》,成為中醫脈學研究的重要參考。

學術思想與傳承

周學海學術淵源廣博,尤其仰慕宋元醫家學說,對史堪張元素劉完素滑壽等名家理論皆有深入評註。同時,他也推崇明清醫家張璐葉桂(天士),在臨床辨證論治時多採納張璐學說,並曾評註葉桂的《溫熱論》《幼科要略》《葉案存真類編》等著作。

臨床成就

周學海在江淮地區行醫期間,以治療疑難雜症聞名,療效卓著。其臨床特點在於融合各家之長,辨證精準,用藥靈活,尤其擅長通過脈診洞察病機,在複雜病症中抓住治療關鍵。

《周氏醫學叢書》的編纂

周學海歷經三十年(1891-1921年)辛勤編纂,匯刻成《周氏醫學叢書》三集,共收錄醫籍32種,合計188卷。這部叢書不僅包含他本人的著作,還精選了歷代重要醫籍,並加以評註校勘,是中醫文獻學叢書編輯學的重要成果,被後世譽為中醫叢書之佳作。

醫學思想特色

周學海的醫學思想具有幾個鮮明特點:

  1. 脈診為核心:建立以脈診為中心的診療體系,強調四診合參中脈診的主導地位
  2. 寒溫並重:既吸收葉天士溫病學說,又繼承張仲景傷寒理論,形成寒溫統一的辨證觀
  3. 經方特色:重視《傷寒論》經方應用,同時不廢時方,體現辨證與用藥的靈活性
  4. 臟腑辨證:深化臟腑辨證理論,特別是對脾胃學說和肝病治療有獨到見解

周學海的學術成就,尤其在脈學理論臨床應用方面的貢獻,對後世中醫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,其著作至今仍是中醫學習與研究的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