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周學霆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周學霆(?-?),字荊威,號夢覺道人,清代湖南邵陽人。幼習儒業,因體弱多疾而研習岐黃之術,得道家導引術調養而癒,遂潛心醫道,終成一代醫家。其人深通道佛玄理,嘗謂:「脈理精微,非言詮可盡,會心者當於禪觀中得之」,故將禪悟之境融入脈診,開創獨特診法。

所著《三指禪》三卷(1827年刊行),為其脈學集大成之作。該書以「緩脈」為診脈樞紐,提出:「緩為胃氣之本脈,諸脈皆以此為權衡」,確立「浮、沈、遲、數」四綱統攝二十七脈之體系。其脈學特色有三: 一、融會《內經》「平人脈象」理論,主張「診脈首重胃氣」; 二、發展道家「守一存真」思想,強調「三指之下,渾然一氣」的整體脈象把握; 三、首創「禪觀脈法」,要求醫者「澄神靜慮,以悟代察」。

其脈學貢獻尤在於:

  1. 確立「緩脈權度說」:提出「緩脈者,陰陽和合之象也,一息四至,不疾不徐」的標準,作為判別病脈的基準;
  2. 發展「四綱二十七目」脈象分類法,較前人更系統完整;
  3. 首載「伏風脈」「痰飲脈」等特殊脈象,補充前人未備。

另著有《醫學百論》,闡發「百病皆生於氣」之旨,結合道教煉氣理論,詳論情志致病機轉;《外科便覽》則融合「內治為本」思想,主張「外瘍必本諸內」,強調托裡透毒之法。

周氏醫學思想有三個特色層面:

  1. 醫理層:重視「三焦氣化」理論,發展「命門真火」學說;
  2. 診法層:創「五部九候禪觀法」,將傳統遍診法與內觀結合;
  3. 治療層:提倡「藥餌與導引並施」,重視「子午流注」擇時療法。

其學術影響深遠,清代《醫宗備要》贊其「熔禪醫為一爐」,近世章太炎更評《三指禪》「啟發脈象動態辨識之先聲」。其「緩脈為綱」思想,尤為後世嶺南醫派所宗,成為溫病學派脈診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