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周雪樵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周雪樵(?-1910年),字維翰,江蘇常州人,晚清著名醫家暨醫學革新先驅。長期居於蘇州,原為廩貢生出身的傳統儒醫,然其學術視野超越時代桎梏,兼通中醫典籍與西洋醫學,成為清末中西醫匯通思潮的重要推手。
醫學革新與學術貢獻
光緒廿九年(1903年)遷居上海後,周氏於次年創辦《醫學報》並發起「醫學研究會」,提出「熔鑄中外,保存國粹」之主張。其辦報論述多見對解剖學、生理學等西醫知識的系統引介,同時強調中醫經典理論如《內經》藏象學說與西醫器官功能的互參價值,體現「以中為體,以西為用」的會通思路。
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,周氏聯合蔡小香、丁福保等醫界領袖,籌組「中國醫學會」,主張「改良醫學」需兼採東西醫理。此會為我國首個具有全國性質的醫家團體,其章程特別載明須研究《素問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,並比較西洋診療技術,反映周氏「經典為本、新知為輔」的醫學教育理念。
臨床與教學實踐
光緒卅三年(1907年)應聘擔任山西醫學館教務長期間,周氏設計「中西醫理對照講義」,將《醫宗金鑒》之診法與西醫叩診、聽診技術並列教授。其臨床尤擅結合舌診與體溫計測量,並參照《溫病條辨》三焦辨證指導用藥,開創「西診中治」之診療模式。後因醫學理念差異辭職,遊歷北京考察太醫院制度後返滬。
著作與學術思想
所撰《西史綱目》雖為史學著作,然其中「泰西醫術源流考」專章詳述希波克拉底體液說與《黃帝內經》陰陽五行學說的比較研究。周氏認為:「西醫精於形質而短於氣化,中醫長於升降而疏於剖驗」,此論成為後世「中西醫匯通派」之重要理論基礎。其未刊稿《維翰醫話》更記載以《傷寒論》柴胡劑配伍西醫鎮靜藥物的臨床案例,展現早期中西藥並用的開創性思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