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周岩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周岩(1832-約1905年)
生平與醫學淵源
周岩,字伯度,號鹿起山人,清代著名醫學家,山陰(今浙江紹興)人。咸豐六年(1856年)以副車入貲為比部主事,在京師期間罹患寒痢,幾為庸醫所誤,此經歷使其立志鑽研醫道。其後潛心研讀《黃帝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醫籍,精研岐黃之術,臨床診療多獲良效,醫名漸顯。
仕途方面,周氏曾任山西祈縣、安徽舒城及盱眙等地縣令,卸任後回歸故里,繼續深入研習醫學典籍。當時正值西醫東漸之際,部分中醫人士崇洋媚外,自棄傳統醫學精華。對此現象,周岩持批判態度,認為中醫之弊不在守舊而在棄舊。
學術思想與醫學主張
周岩的醫學思想深受清代尊經派醫家影響,尤其推崇徐大椿、陳修園、尤在涇等醫家的學術觀點。其學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- 重視氣化理論:周氏堅持中醫傳統的氣化學說,批評西醫「遺氣化而究形質」的局限。他認為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均應以氣化理論為指導,這一觀點與同期醫家唐容川相仿。
- 經方運用:在臨床實踐中,周岩善用經方,注重方證對應。其在《本草思辨錄》中對方藥的辨析深刻體現了這一特點。
- 六氣辨證:周氏特別重視六淫邪氣致病的機理,其著作《六氣感證要義》系統論述了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氣致病的辨證要點。
周岩對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持批判態度,認為其過分強調解剖形質而忽視中醫傳統理論。同時,他讚賞唐容川「持中西之平,闡造物之秘」的學術立場,體現了其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理性思考。
醫學著作與貢獻
周岩傳世醫學著作主要有二:
- 《六氣感證要義》(1898年):全書一卷,系統論述六氣致病理論。該書結合臨床經驗,詳細分析六淫邪氣的致病特點及相應治法,內容涵蓋病因、病機、證候及治療原則。
- 《本草思辨錄》(1904年):為周岩晚年力作。該書不僅闡釋藥性理論,更注重藥物配伍與臨床應用。其論述多本《神農本草經》及《本草綱目》,又結合個人臨床心得,體現了其豐富的用藥經驗和獨到的學術見解。
周岩的學術成就,在於其在西學東漸的時代背景下,堅守中醫理論精髓的同時,又能以開放態度看待醫學發展。其著作既有對傳統理論的深入闡發,又有結合時代的創新思考,為晚清重要的中醫理論家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