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周揚俊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周揚俊(清代醫家)
生平與學術背景
周揚俊,字禹載,蘇州府(今江蘇蘇州)人,為清代康熙年間著名醫家。早年致力於科舉仕途,然屢試不第,遂於近四十歲時棄儒從醫,專攻岐黃之術。其治學嚴謹,尤重仲景學說,潛心鑽研《傷寒論》十餘載,深得六經辨證之精髓。康熙十年(1671年)進京行醫,以精湛醫術聞名於時。
著述與學術貢獻
- 《溫熱暑疫全書》(四卷,1679年)
本書系統性整理溫病、熱病、暑病及疫病的理論與治法。周氏以《傷寒論》為基礎,結合吳又可《溫疫論》之論述,首創「溫熱暑疫」分類體系。書中強調「暑邪多挾濕」、「疫癘之氣從口鼻入」等觀點,後世視為溫病學早期重要文獻之一。 - 《傷寒論三注》(十六卷,1677年)
以方有執《傷寒論條辨》、喻嘉言《尚論篇》為藍本,注入個人臨證心得。周氏於六經傳變規律中補充「少陽為樞」的動態辨證,並對結胸、痞證等變證提出獨到註解,反映其對傷寒方藥配伍的深刻理解。 - 《金匱玉函經二注》(二十二卷,1687年)
此書為元代趙以德《金匱方論衍義》之補註本。周氏結合臟腑經絡理論,闡釋《金匱要略》雜病證治,如於「痰飲咳嗽篇」中深化「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」的治療原則,並增補脈診鑑別要點。 - 《十藥神書》註釋本(1687年刊行)
周氏推崇元代葛可久《十藥神書》治肺癆諸方,認為其「養陰清肺、化瘀通絡」法可補仲景之未備。其註解側重分析甲字十灰散、乙字花蕊石散等方的藥物君臣佐使關係,對血證治療影響深遠。
臨證特色
- 血證論治:擅長運用犀角地黃湯、桃核承氣湯等方加減,提出「血熱妄行者涼血,瘀血內停者通絡」的分治原則。
- 溫病辨證:主張「溫邪上受,先犯肺衛」的傳變路徑,早於葉天士「衛氣營血」理論,影響後世溫病學派發展。
- 方藥運用:強調經方與時方並用,如於《三注》中結合六一散、生脈散等宋代以後方劑,體現「古今合參」之思維。
學術地位
周揚俊承襲明代錯簡重訂派之風,兼融傷寒與溫病學說,為清代早期匯通寒溫兩派的關鍵人物。其著作既保留宋明醫家註疏傳統,又開創按病症分類的編纂體例,對乾隆年間溫病學體系化具啟發作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