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膽咳
病名與定義
膽咳為中醫咳嗽病證之一,其核心病機與膽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根據古典醫籍記載,膽咳主要有兩類臨床表現:
- 《素問·咳論》所述:「肝咳不已,則膽受之。膽咳之狀,咳嘔膽汁。」此類膽咳因肝氣鬱久化熱,橫逆犯膽,致膽氣上逆,出現咳嗽伴隨嘔吐膽汁的症狀,屬「肝膽同病」的範疇。
- 《諸病源候論》分類:將膽咳列為「十咳」之一,描述為「咳而引頭痛、口苦」,強調膽火上炎、清竅受擾的特徵。
病因病機
膽咳的形成與以下病理環節相關:
- 肝膽相表裡:肝氣鬱結或肝火亢盛時,易波及膽腑,致膽汁疏泄失常。
- 膽火上逆:膽屬少陽,內藏精汁,若熱邪燔灼或氣機壅滯,可循經上犯肺系,引發咳嗽。
- 痰熱互結:膽熱煉液成痰,痰熱膠結於肺,加重氣道不利。
臨床表現
-
主症:
- 咳嗽頻作,咳聲急迫或嘶啞。
- 伴嘔吐黃綠色苦水(膽汁),或自覺咽喉苦澀。
- 頭痛(尤以兩側太陽穴為甚),口苦咽乾,目眩。
-
次症:
- 胸脅脹滿,心煩易怒。
- 舌質紅,苔黃膩,脈弦數或滑數。
證型辨治
1. 膽熱犯肺證
- 特徵:咳嘔膽汁、口苦脅痛。
- 治法:清泄膽熱,和胃降逆。
- 方藥:
-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(《傷寒論》):黃芩清膽熱,半夏、生薑和胃止嘔。
- 小柴胡湯加減:可加蘆根汁、竹茹增強清膽和胃之效。
2. 少陽鬱火證
- 特徵:咳嗽頭痛、往來寒熱。
- 治法:和解少陽,宣肺止咳。
- 方藥:
- 柴胡桂枝乾薑湯:適用於少陽兼痰飲者。
- 蒿芩清膽湯(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):青蒿、黃芩配伍茯苓、陳皮,擅長化濕清熱。
古籍補充
- 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膽咳多因鬱怒傷肝,木火刑金。」強調情志因素對膽咳的誘發作用。
- 《張氏醫通》提出「膽咳久不癒,當從痰瘀論治」,提示頑固性膽咳需考慮痰瘀互結之變證。
相關概念
- 肝經咳嗽:膽咳常為肝咳傳變所致,二者均屬木火刑金的範疇。
- 十咳:隋代巢元方按臟腑辨證將咳嗽分為十類,膽咳為其中之一,反映中醫整體觀的診療特色。
膽咳的辨證需緊扣「膽氣上逆」與「木火刑金」的核心,結合四診細審其兼夾病機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