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周之乾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周慎齋(周之乾)醫術考略

生平與師承
周慎齋(約1508-1586年),名之乾,號慎齋,明代宛陵(今安徽宣城)人。中年因體弱多病,遂棄儒習醫,潛心《黃帝內經》,兼採張元素、李東垣脾胃學說,並參酌劉河間寒涼派思想。後拜入薛己門下,與師反覆論難,終得融會貫通,自成一家。其學術影響延及門人查了吾、胡慎柔等,形成「慎齋學派」,於明代溫補流派中具重要地位。

學術特色

  1. 重脈法與陰陽辨治
    周氏臨證以脈診為先,所著《脈法解》強調「脈合陰陽」,主張以浮沉遲數辨表裏寒熱,更結合五行生剋,斷病機進退。其脈學思想承襲《內經》「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」之旨,進一步發展為「脈證互參,以定虛實」。
  2. 脾胃為本的內傷調治
    受東垣啟發,周氏提出「中氣為樞紐」論,認為內傷雜病多因脾胃升降失司,導致「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」。治療上善用甘溫益氣,佐以升提(如升麻、柴胡),卻不拘泥溫補,兼取河間之法,對陰虛火亢者亦用黃柏、知母等苦寒降火。
  3. 活用五行生剋
    遺書載其「五行互藏」理論,如「水不涵木則肝風內動,土不生金則肺氣虛餒」,臨床治腎虛喘咳,常以補脾土生肺金(培土生金法),體現其對臟腑傳變規律的掌握。

代表著作與醫案

  • 《周慎齋三書》:輯錄其陰陽辨證、脈法精要及用藥心法,注重「陽密乃固」的養生觀。
  • 《慎齋遺書》(門人整理):詳述虛損、痞滿等證治,載有「陽虛易補,陰虛難療」之說,反映其對真陰真陽的深刻理解。
  • 醫案特色:記錄其治內傷發熱善用補中益氣湯加減,對「陰火」證則主張「甘溫除大熱」,案例多見四兩撥千斤之妙。

歷史評價
周慎齋承襲東垣而創新,融合薛己溫補與河間瀉火,其學派影響清代醫學發展。清代《四庫全書總目》評其「辨證精審,用藥樸實」,尤讚其脈學與五行論治之實踐性,為明代中醫學術轉型期之關鍵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