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周鐘琪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清代醫家周鍾琪,字採山,江蘇吳縣人士,以懸壺濟世之姿遊歷京師,尤精於幼科診療。其於光緒二十二年(1896年)纂輯《保赤正要》一書,乃積三十載臨證心得,彙纂目睹手驗之方藥,專論小兒調護救治之道。

周氏醫術承襲溫病學派之旨,於小兒胎毒論述尤具創見。書中力主初生兒當速清胎毒,此論基於"胎毒蘊熱"之說,認為孕母孕期積熱可沿沖任下注胎元,形成胎火、胎毒,臨證可見嬰兒面赤目黃、肌膚瘡瘍等症。周氏創制"清胎散",以黃連、梔子等苦寒之品瀉火解毒,佐以金銀花、連翹輕清透邪,體現"治未病"思想。

對於小兒驚癇急症,周氏融合錢乙"肝常有余"理論,提出"驚風三候辨治":急驚主用羚角鉤藤湯息風定搐,慢驚投以六君子湯培土抑木,驚癇後期則以孔聖枕中丹調理。其方藥配伍注重"輕清靈動",如用蟬蛻、鉤藤等質輕味薄之品,契合小兒"臟器清靈"之體質特點。

周氏尤重小兒撫養避忌,書中詳載"乳哺三禁":禁過飽傷脾、禁夜啼驚恐、禁穢濁侵襲。其育嬰之道融合《顱囟經》養護理論,強調"避風邪、節飲食、慎寒溫"九字訣,體現中醫"三分治,七分養"的兒科調護思想。

《保赤正要》現存清光緒刻本,列為中醫兒科重要典籍,其胎毒學說與驚風辨治體系,對後世兒科發展影響深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