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膽絕

膽絕為中醫病證名,指膽氣衰竭之危重證候,屬臟腑氣絕之一。中醫認為,膽為「中正之官」,主決斷,與肝相表裡,其氣與人體精神情志、氣機升降密切相關。膽氣絕則臟腑功能敗壞,預後極差,故《脈經》言:「病人膽絕,七日死。」

病因病機

膽絕多由久病重病、臟腑衰敗,或邪氣極盛、正氣耗竭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:

  1. 膽氣消亡:膽屬少陽,主疏泄,膽氣絕則氣機壅滯,升降失常。
  2. 肝膽俱損:肝膽相表裡,膽絕常伴肝氣衰竭,致全身氣血逆亂。
  3. 精神失守:膽主決斷,膽絕則神志散亂,出現意識障礙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眉傾:《脈經》指出「眉為之傾」,即眉毛枯槁、散亂或下垂,為膽絕外候。因眉為膽之外應,膽氣絕則毛髮失養。
  2. 神志異常:如昏聵不語、驚恐不安,或反應遲鈍,因膽失決斷之能。
  3. 氣機逆亂:見呃逆不止、呼吸淺促,或四肢厥冷,因少陽樞機敗絕。
  4. 脈象異常:脈微欲絕,或浮散無根,反映正氣潰散。

與其他臟腑氣絕的區別

  • 肝絕:見「唇青舌卷,卵縮囊縮」,主筋脈拘急。
  • 心絕:見「頭髮乾枯,面黑如炭」,主血脈停滯。
  • 膽絕特徵在眉傾與神志失司,與肝絕相關但病位側重少陽。

理論依據
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」膽氣維繫人體陰陽協調,若絕則陰陽離決。《難經·二十四難》進一步闡述:「足少陽氣絕,則耳聾,百節盡縱。」指出膽經氣絕可致經絡失養,形神俱敗。

膽絕屬中醫急危重症,其辨證需結合四診,尤重望神察色。歷代醫家視此為生死關頭之兆,臨床須謹慎判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