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肘背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肘背瘤
肘背瘤,中醫病名,指生於肘關節後上部之瘤腫。此病首見於清代高梅溪所著《外科圖說》卷三,屬外科範疇。中醫認為,瘤腫之形成多因氣血瘀滯、痰濕凝結,或因外傷、勞損導致局部經絡阻滯,氣血運行不暢,久則結聚成瘤。
病因病機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外傷導致氣機不暢,血行受阻,瘀血積聚於肘部而成瘤。
- 痰濕凝聚:脾胃失調,水濕不化,凝結為痰,痰濕流注於關節,日久形成腫瘤。
- 經絡阻滯:長期勞損或外感風寒濕邪,致使肘部經絡不通,氣血壅塞,結為瘤腫。
臨床表現
肘背瘤常表現為肘後局部腫塊,質地或軟或硬,邊界清晰或模糊,多無明顯疼痛,或僅有輕度壓痛。若瘤體增大,可影響關節活動,甚則壓迫周圍組織,導致麻木或功能障礙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肘背瘤,首重辨證,根據病因病機施治:
- 氣滯血瘀證:治宜活血化瘀、行氣散結,方選桃紅四物湯加減,或配合外用化瘀散結之膏藥。
- 痰濕凝結證:治宜化痰祛濕、軟堅散結,方用二陳湯合消瘰丸加減。
- 經絡阻滯證:治宜通經活絡、散結消瘤,可選用活絡效靈丹配合針灸療法,取穴如曲池、手三里等。
外治與手術
若瘤體較大或影響功能,可考慮外治法或手術切除。古代中醫外科亦重視「刀針決破」之術,如《外科圖說》所載,需根據病情輕重及患者體質,選擇適當時機進行處理。然無論內服或外治,均需以辨證為先,調理整體氣血陰陽為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