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肘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肘骨

肘骨,又稱鵝鼻骨,為中醫學中對手肘關節處骨骼的統稱,包含肱骨遠端尺骨、橈骨近端的關節結構。此名源自其外形如鵝鼻,屬上肢中節關鍵銜接處,主司手臂屈伸及旋轉之能。

中醫典籍論述

  1. 《靈樞·衛氣》
    載:「手陽明之本,在肘骨中。」指出肘骨為手陽明大腸經氣所根聚之處,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尤關乎上肢陽氣之輸布。
  2. 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
    詳述:「肘骨者,胳膊中節上下支骨交接處也,俗名鵝鼻骨。」強調其結構功能為連接上臂(肱骨)與前臂(尺橈骨)之樞紐,涉及屈伸活動的穩定性。

解剖與功能

肘骨非單一骨塊,而由三部分構成:

  • 肱骨滑車:與尺骨滑車切迹相嵌,主司屈伸。
  • 尺骨鷹嘴:俗稱「肘尖」,為肘後凸起,與肱骨遠端形成鉸鏈關節。
  • 橈骨頭:與肱骨小頭構成旋轉關節,協同前臂旋前、旋後。

中醫視肘部為「筋之府」,認為肝主筋,故肘骨活動需賴肝血濡養;若肝血不足或外傷瘀阻,可致肘部僵硬、疼痛,甚則影響經絡氣血貫注。

經絡聯繫

肘骨周邊為多條經脈所過:

  • 手三陽經: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皆行經肘外側。
  • 手三陰經:手太陰肺經、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循行肘內側。
    故肘部病變可反映相應經絡臟腑之異常,如外側痛多與大腸經相關,內側不適則或責之心肺。

臨床相關

古籍中肘骨損傷多稱「肘骨錯縫」,屬「骨錯縫、筋出槽」範疇,需以手法復位並配合活血通絡藥外敷。另若風寒濕邪侵襲肘部,易成「肘勞」(類似現代肌腱炎),治療當以溫針、艾灸祛邪通痹。

綜言之,肘骨於中醫理論中兼具形質與功能意義,既為肢體活動之樞紐,亦為經氣輸注之要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