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肘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肘後

肘後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肘部外側緣的特定區域,其定位與經絡循行密切相關。根據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記載:「肘後獨熱者,肩背熱。」此處明确提出,肘後部位的溫度變化可反映肩背部的氣血狀態,體現了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想。

經絡聯繫

肘後屬手太陽小腸經所過之處,《靈樞》張景岳注云:「肘後,外廉也。手太陽之所行,故應於肩背。」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小指外側,循上肢外後緣上行,經肘後(尺骨鷹嘴與肱骨外上髁之間),過肩胛,終絡於耳前。此處「外廉」即外側邊緣,強調其位於肘關節後外方的肌骨縫隙處。由於經脈循行的連屬關係,肘後若出現異常熱感或壓痛,可提示肩背經氣壅滯,或小腸經氣血失調。

診斷意義

在中醫診法「診尺膚」中,觀察肘後溫度變化為重要環節。若該處獨熱,多因手太陽經感受風熱邪氣,或肩背長期勞損致氣血鬱而化熱;反之,若見發涼或僵硬,則可能為陽氣虛衰,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此類體徵可輔助辨別經絡病位與寒熱虛實。

治療應用

臨床上,肘後區域亦為針灸與推拿施術之要點。例如:

  1. 取穴施針:小腸經「小海穴」即位於肘後凹陷處,主治肩臂疼痛、耳鳴等。
  2. 推拿鬆筋:以肘後外廉為觸診重點,可探查筋結或條索狀物,配合揉撥手法緩解肩背牽連痛。

綜言之,「肘後」非僅解剖位置,更蘊含經絡-臟腑-體表的整體聯繫,為中醫理論中「以表知裏」的具體實踐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