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肘後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《肘後歌》中醫針灸歌賦探微
源流與宗旨
《肘後歌》為中醫針灸學重要歌賦,收錄於明代高武所著《針灸聚英》,作者已不可考。其名源於晉代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,取「懸於肘後、隨手可取」之意,強調臨床急救與實用性。全篇以七言韻語撰成,便於誦記,系統歸納常見病症的遠近配穴法則,反映古代針灸「辨證選穴、急症速效」的治療思維。
學術特色
- 辨證配穴體系
歌賦依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原則,結合八綱辨證,提出「遠近相配」取穴法。如「頭面之疾針至陰」(足太陽經井穴上治頭痛)、「腿腳有疾風府尋」(督脈穴下應下肢),體現「上病下取、下病上取」的經絡整體觀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繆刺」、「巨刺」理論呼應。 - 急症針治要訣
針對痛症、厥逆等急症,強調特定穴組配伍。如「心胸病,求掌後」(內關配膻中調氣寬胸)、「霍亂心痛吐痰涎,巨闕著艾便安然」(任脈募穴溫通止嘔),彰顯針灸「速效通關」之效,與《備急千金要方》急證用穴一脈相承。 - 五輸穴與八會穴運用
歌中多見五輸穴(如井穴、合穴)及八會穴(如膈俞治血病)之活用。如「痃瘕氣塊針何穴?公孫內關緊相隨」,取公孫(脾經絡穴)配內關(心包經絡穴)調理氣機,暗合「主客原絡配穴法」,體現經氣調節之精妙。
臨床價值
《肘後歌》濃縮明清以前針灸治療經驗,其配穴模式至今仍具指導意義。例如「牙痛頭面合谷收」契合現代「面口合谷收」的循經取穴原則;「小腸氣痛歸來愈」(歸來穴治疝痛)則展示特定穴位的專病應用,與現代針灸學「穴性理論」相合。
學術傳承
此歌賦雖簡,實為連結《內經》針法與後世臨床的橋樑。清代《針灸逢源》等醫籍皆援引其文,現代研究亦驗證其部分穴組(如內關─公孫調節胃腸功能)的科學性,足見其歷久彌新的學術生命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