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肘後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肘後癰
肘後癰,又稱「發臂毒」,是中醫外科病名,指發生於肘關節後方的癰疽疾患,首載於明代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三。此病多因風火毒邪鬱積肘部,或因氣血凝滯,致經絡壅塞而發。根據其具體發病部位,又分為「內肘毒」與「外肘毒」。
病因病機
肘後癰的主要病機在於局部經絡氣血運行受阻。風火毒邪侵犯肌表,或由內熱熾盛、濕熱蘊蒸,導致營衛不和,氣血壅滯於肘部。此外,若患者體質偏於肝膽火盛或脾胃濕熱,亦可能誘發此症。若毒邪不得外泄,漸腐血肉,則可化膿潰爛。
症狀及分類
肘後癰的臨床表現為肘關節後方局部腫脹、紅熱疼痛,嚴重者可見皮膚光亮、按之堅硬,甚至化膿潰破。根據發病位置不同,可分為:
- 內肘毒:發於肘後內側,靠近尺骨鷹嘴處,多與少陽經、厥陰經相關。
- 外肘毒:發於肘後外側,靠近肱骨外髁處,多與陽明經、太陽經相關。
治療原則
因肘後癰屬陽證熱毒範疇,故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瘀為主,必要時配合托毒排膿。
內治法
- 初起期:治宜清熱解毒,方選 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)加減,或 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梔子)。
- 成膿期:應托毒透膿,可選 托裡消毒散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金銀花、茯苓、白芷、桔梗、皂角刺、甘草)。
- 潰後期:若潰後膿血未盡,可用 四妙湯(黃耆、當歸、銀花、甘草)加減,以生肌斂瘡。
外治法
- 初起紅腫未潰,可外敷 金黃散(大黃、黃柏、薑黃、白芷、南星、陳皮、蒼朮、厚朴、甘草)或 玉露散,以清熱消腫。
- 若膿成不潰,可用 針刀刺膿,後以 九一丹 引流祛腐。
歷史文獻記載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指出此症與「無名腫毒」相類,治療上可參考其原則,但因肘部筋絡交錯,易影響關節活動,故用藥時需兼顧舒筋活絡之效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類似症狀,強調應辨明經絡位置,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選穴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