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肘後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肘後癰,又名發臂毒,是指癰疽發於肘後的一種疾病。多由風火毒邪鬱結,氣血凝滯而發。其發病部位多在肘關節伸側部,可見紅腫熱痛,局部皮膚灼熱,有波動感,並可觸及硬結,若有破潰,則流出膿血。

肘後癰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。可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大青葉等清熱解毒的中藥煎水內服,或用黃連、黃芩、大黃等苦寒清熱的中藥外敷。若有膿液形成,可用利刀切開引流,並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,以促進傷口癒合。

肘後癰的預防,應注意保持皮膚清潔,避免外傷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若出現肘後紅腫熱痛等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

肘後癰的古籍記載如下: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三:“發臂毒,亦名肘後癰。發於肘後內內側者,名內肘毒;發於肘後外側者,名外肘毒。其狀如臂瘡,而腫痛尤甚,皮色赤紫,熱毒如火,疼痛難忍。治宜清熱解毒,消腫排膿。方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大青葉各等分,水煎服。若腫勢已成,可用利刀切開引流,並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,以促進傷口癒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