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肘尖向上突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肘尖向上突出
中醫典籍記載
「肘尖向上突出」一名源於清代《醫宗金鑒‧正骨心法要旨》卷八十八,為肘關節後脫臼(後脫位)之典型體徵。中醫古籍中又稱為「曲池脫臼」、「臂骱落出」或「肘骨錯縫」。此證因外力作用導致肘關節正常解剖關係破壞,尺骨鷹嘴(肘尖)向上移位,與肱骨下端關係異常。
病機與證候特點
肘關節脫臼在中醫理論中屬「筋傷骨錯」範疇,《傷科匯纂》云:「肘骨出臼,其骱斜而突出在外」。肘尖向上突出為後脫臼之主症,其病機主要為:
- 經筋受損:手三陰、手三陽經筋循行肘部,脫臼時經筋拘攣、扭轉
- 氣血瘀滯:關節周圍血絡受損,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
- 骨錯筋翻:肱骨滑車與尺骨半月切跡正常咬合關係喪失
- 三骨關係失常:肱骨下端、尺骨鷹嘴與橈骨頭三者在孟氏線(Hüter三角)關係異常
典型體徵可見:前臂短縮呈半屈曲狀(約135度)、肘後三角關係改變、尺骨鷹嘴異常隆起、肘窩處可觸及肱骨下端,並伴局部腫脹瘀斑。
辨證分型
根據中醫辨證,肘關節後脫臼可分為:
- 氣滯血瘀型:局部腫脹明顯,皮膚青紫,疼痛拒按
- 經筋扭捩型:關節周圍肌肉痙攣,活動受限,但腫脹相對較輕
- 陳舊性脫臼(逾2-3週未復位):關節周圍組織攣縮,可能出現畸形癒合
治療原則
《醫宗金鑒》提出:「須用手法拽直,再捻平正」。傳統治法遵循「欲合先離」原則,具體包括:
- 理筋手法:揉法、推法舒緩經筋
- 整復手法:
- 牽引屈肘法(《傷科補要》稱「拽直捻正」法)
- 膝頂拔伸法(《救傷秘旨》載「膝抵回髎」法)
- 固定方法:以杉樹皮夾板或繃帶固定於屈肘90度位
- 藥物治療:
- 初期:活血化瘀(如七厘散、活血止痛湯)
- 中期:和營生新(如和營止痛湯)
- 後期:強筋壯骨(如補筋丸)
相關古籍論述
《證治準繩‧瘍醫》指出:「肘骨脫出,須量兒椎骨長短,用竹片夾定」;《跌損妙方》記載:「肘骨脫出,法用兩人對坐拉之,醫用手按捏入臼」。清代《傷科大成》特別強調復位後需檢查「五指能否屈伸」,以確認是否合併經脈損傷。
現代認識
現代中醫結合解剖學知識,認識到肘關節後脫臼多由間接暴力所致(如跌倒時手掌撐地),除尺骨鷹嘴移位外,常伴隨:
- 前關節囊撕裂
- 側副韌帶損傷
- 可能合併冠狀突骨折(《正體類要》稱「肘骨碎」)
肘尖向上突起的程度可反映脫位嚴重性,完全脫位時尺骨鷹嘴可突出至肱骨後方,形成明顯階梯狀畸形。中醫特別注重評估橈動脈搏動及手指感覺運動,以排除血管神經併發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