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肘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肘前

定義
「肘前」為中醫學中人體部位名詞,特指肘關節之內側緣,亦即靠近軀幹之一側,屬手三陰經循行之區域。此名稱見於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,原文載:「肘前獨熱者,膺前熱。」後世醫家如明代張景岳進一步註解:「肘前,內廉也。手三陰之所行,故應於膺前。」明確指出其解剖位置與經絡聯繫。

經絡所屬與生理意義
肘前部位為手三陰經(手太陰肺經、手少陰心經、手厥陰心包經)所過之處,與胸部(膺前)相應。中醫學認為,經絡內連臟腑,外絡肢節,肘前之異常表現(如熱感、壓痛或色澤變化)可反映相應經絡或臟腑之病變。例如:

  1. 手太陰肺經:若肘前皮溫升高或出現紅疹,可能與肺熱或呼吸道疾病相關。
  2. 手少陰心經:此處痠脹或麻木,或提示心血瘀阻或心神不寧。
  3. 手厥陰心包經:異常搏動或疼痛,或與心包絡氣機不暢有關。

診斷應用
《靈樞》提及「肘前獨熱」與「膺前熱」之對應關係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診斷思想。臨床上,醫者可透過觸診肘前溫度、觀察色澤或按壓反應,輔助判斷胸膺部病證。例如:

  • 肘前皮膚灼熱而乾燥,可能為肺陰不足或邪熱壅肺。
  • 局部青筋顯露,或屬氣滯血瘀之徵象。

與現代解剖學之對照
肘前對應現代解剖學之「肘窩內側」,包含肱骨內上髁、尺神經溝等重要結構,與中醫所述手三陰經循行路徑(如肺經沿肱二頭肌橈側下行)部分契合。然中醫更強調其功能與整體聯繫,非僅局限於解剖定位。

歷代醫家觀點
除張景岳外,清代《醫宗金鑑》亦重視肘部診察,認為「辨肘臂之寒熱,可知經絡之虛實」。而針灸學中,肘前鄰近穴位如「曲澤」(心包經合穴)、「尺澤」(肺經合穴),其氣血盛衰亦可透過肘前狀態反映,進一步佐證此部位之臨床價值。

附:相關文獻摘錄
《靈樞·經脈》論手三陰經循行時,雖未直言「肘前」一詞,但描述「肺手太陰之脈……下肘中」等內容,實與肘前區域密切相關,可視為其理論淵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