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肘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肘熱
肘熱為中醫證名,指肘部或肘前後出現發熱感覺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,屬中醫診察體表溫度變化的特殊徵象,可反映相應部位的熱證變化。
古典醫籍論述
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提出:「肘所獨熱者,腰以上熱;肘前獨熱者,膺前熱;肘後獨熱者,肩背熱。」說明不同肘部區域的溫度變化,對應人體上焦與軀幹特定部位的熱象分布。此診法屬「尺膚診」範疇,通過觸摸尺膚(前臂內側至肘部)的寒熱、滑澀、潤燥等變化,判斷病位與病性。
中醫理論解析
經絡聯繫
肘部為手三陰經(手太陰肺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少陰心經)與手三陽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)交會之處,故其熱感可能反映相應經絡所屬臟腑的熱證:
- 肘前熱(屈側):多與心、肺相關,如肺熱壅盛或心火上炎,可見胸膺部煩熱
- 肘後熱(伸側):常提示小腸經或三焦經鬱熱,或肩背部位氣機壅滯化熱
病機探討
肘熱的產生主要與「陽熱上炎」「經氣鬱結」有關:
- 氣分有熱:邪熱客於上焦,循經顯現於肘部體表
- 陰陽失調:陽氣盛於外,或陰虛內熱透發於肢節
- 局部經絡氣血瘀滯:氣滯血瘀久鬱化熱,反映於相應皮部
臨床意義
肘熱作為體表徵候,須結合四診綜合判斷:
- 若伴見口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數,多屬實熱證
- 若兼潮熱盜汗、五心煩熱,可能為陰虛發熱
- 局部皮膚溫度變化亦可提示經絡病變的具體走向,如肘後熱明顯者,可考慮太陽經證
此診法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療思想,通過外顯徵象推斷內在病機,為辨證論治提供參考依據。歷代醫家發展此理論,將體表寒熱觀察與六經辨證、衛氣營血辨證相結合,豐富了熱證的診斷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