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肘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肘所,為中醫古籍記載之人體部位名,特指肘關節之背側,或稱「肘後」。此名首見於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,經文言:「肘所獨熱者,腰以上熱。」揭示肘部特定區域之溫度變化與身體上下部位寒熱狀態的對應關係,屬中醫診法「尺膚診」範疇。
一、經絡循行與生理聯繫
肘所位於手三陰、手三陽經脈交會之處,尤與 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少陰心經 關係密切。
- 手太陽小腸經 循行「出肘內側兩筋之間」,其經氣充盈與否可反映於肘所;
- 手少陰心經 由肘後內側通過,此處溫度異常或可提示心經鬱熱或寒凝。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四街」理論,肘所所在之「臂街」為氣血聚散要道,故該處狀態可察知經氣循行是否通暢。
二、診斷學意義
- 溫度辨證
根據《靈樞》所述,肘所獨熱主「腰以上熱」,反映上焦(心肺)或中焦(脾胃)有熱邪鬱滯;反之若觸之寒涼,多屬陽氣不達或寒濕下注。此與「上病下取,下病上察」之整體觀相合。 - 色澤與形態
後世醫家補遺:肘所皮膚色赤多為風熱,青紫常示血瘀;若見肌膚甲錯或脫屑,或提示營血虧虛,與《金匱要略》「肌若魚鱗」之論互參。
三、與其他中醫理論的關聯
- 全息理論:肘所對應「腰以上」區域,與耳診、面診等局部反映整體之思想一致。
- 經筋體系:《類經》註解「肘所」時提及,此處為手三陰經筋結聚處,其僵硬或壓痛可反映對應經筋病變。
此部位雖非現代中醫臨床常用診察點,然其理論價值仍存,尤在研究古法診術與經絡辨證時具重要參考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