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肘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肘癰

病名:肘癰,屬癰疽之一,特指發於肘部之癰腫,首載於《針灸大成》卷二。此症多因心肺二經風熱火毒鬱結,凝滯於肘部經絡,氣血壅遏不得宣通,久而化熱成癰。

病因病機
肘癰之發,與手太陰肺經、手少陰心經密切相關。肺主氣,心主血,若風熱外襲,或情志內傷致心肺火熾,循經上擾,蘊結於肘部肌腠,則氣血瘀滯,熱盛肉腐而為癰。此外,飲食辛辣厚味、濕熱內蘊,亦可加重火毒之勢,促成癰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肘部腫脹高突,皮色焮紅,觸之灼熱,疼痛劇烈,拒按。
  • 功能障礙:肘關節屈伸不利,活動受限,甚則患肢難舉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口渴、煩躁、舌紅苔黃、脈洪數等熱毒熾盛之象。

證型辨析

  • 風熱壅盛:腫勢速發,痛如雞啄,兼惡風發熱。
  • 火毒熾盛:紅腫劇痛,膿液稠黃,伴壯熱口苦。
  • 氣血瘀滯:腫硬色暗,痛如針刺,病程遷延。
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為主,輔以疏風透邪。初期宜內服仙方活命飲、黃連解毒湯加減;外用金黃散或玉露散調敷,以箍毒消腫。若膿成未潰,可刺絡排膿,外貼太乙膏;潰後則需化腐生肌,用九一丹、生肌玉紅膏等。
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癰疽原是火毒生,經絡阻滯氣血凝。」肘癰之治,當循此理,清解與通絡並重,尤重心肺二經之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