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朱肱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朱肱,字翼中,號大隱先生大隱翁無求子,宋代著名醫學家,世稱「朱奉議」。其出身於烏程(今浙江吳興),早年因進諫未果,遂隱居潛心醫道,尤專注於《傷寒論》之研究與發揚,對後世中醫傷寒學派影響深遠。

學術貢獻

朱肱窮二十年之工,先撰《傷寒百問》三卷,後擴充增訂為《南陽活人書》二十卷。此書以問答形式闡釋《傷寒論》奧義,強調「識經絡、辨脈證、精醫理」三要旨,系統梳理傷寒六經辨證體系,並補充仲景未盡之言。其主張傷寒證治需結合經絡理論,認為病邪傳變與經絡循行密切相關,此觀點深化了傷寒病的診療框架,為後世「經方派」奠定重要基礎。

值北宋朝廷推崇醫學之際,朱肱獲授醫學博士一職,其著作由官方向全國頒行,成為當時醫者研習傷寒之範本。《南陽活人書》不僅校訂《傷寒論》原文,更融入臨床實務心得,如對「陰毒」、「陽毒」等疑難證候的辨析,以及方劑加減之靈活運用,展現其融會古今之學術功力。

此外,朱肱另著《內外二景圖》,內容涉及經絡臟腑之圖示與闡述,惜未能流傳後世。據考證,該書可能結合解剖與功能理論,探討臟腑形態與氣血運行關係,反映宋代醫學對形神一體觀的重視。

傷寒學術特色

朱肱治傷寒尤重「脈證合參」,主張以脈象驗證病機,並提出「三陰三陽經絡辨證」之說,明確六經病位與治法。例如:

  • 太陽病:強調「麻黃湯」與「桂枝湯」之區分,依有汗無汗定表虛表實。
  • 陽明病:辨「經證」與「腑證」,分用白虎湯、承氣湯之類。
  • 少陽病:注重「半表半裏」樞機之治,以小柴胡湯為核心。

其學說注重臨床實用性,如對「合病」、「並病」的動態分析,以及對溫病與傷寒異同的初步區分,均顯現其理論與實踐並重之風格。

歷史評價

朱肱承襲仲景之學而有所創新,其著作被譽為「傷寒之階梯」,金元醫家如劉完素、張元素均受其啟發。清代《四庫全書》亦評其「發明仲景之學,有功於世甚大」。

綜觀其生平,朱肱不僅為宋代傷寒學派之代表人物,更透過經絡與證治的結合,推動中醫辨證論治體系趨於精微,其學術遺產至今仍為中醫臨床與理論研究之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