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朱銘石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朱銘石(清代醫家)

生平簡介
朱銘石,字閣書,湖南中湘(今屬湖南湘潭一帶)人,清代中醫學家,具體生卒年不詳。其生平事跡雖散佚不全,然所著醫書流傳於世,顯示其於脈學、方劑及痘症(天花診療)領域頗有造詣。

學術著作與貢獻

  1. 《綱目萬方全書》(十四卷,一作十三卷)
    此書以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為綱,系統彙輯歷代驗方,分門別類,便於臨床檢閱。內容涵蓋內、外、婦、兒各科,強調「方從證出,藥隨病轉」,體現清代中期方劑學「博採眾長、注重實用」之風。書中多載民間秘方與個人臨證心得,部分方劑配伍展現「君臣佐使」的嚴謹思路,如針對虛勞證,參合補益氣血與疏通經絡之品,反映「攻補兼施」的中醫治療理念。
  2. 《朱氏脈訣》
    屬脈學專著,承襲《瀕湖脈學》傳統,將常見脈象歸納分析,並結合個人診脈經驗,闡述「浮、沉、遲、數」等脈象於不同病機下之變化。書中特別強調「脈證合參」,反對孤立論脈,例如提出「弦脈主肝鬱,若見於右關,需參合食滯」之辨證觀點,體現清代脈學趨於細化的特色。
  3. 《痘症》(或稱《痘症全書》)
    針對天花(痘瘡)的專科論著,詳述痘疹發病階段(如發熱、見點、起脹、灌漿、收靨)的辨證要點與治法。書中援引溫病學說,主張「清熱透毒」為大法,並依患者體質差異,區分「血熱」「氣虛」等證型用藥,如血熱型重用紫草、赤芍涼血活血,氣虛型佐以黃芪托毒外出,反映中醫「同病異治」原則。

學術特色
朱氏著作兼具理論與臨床價值,其脈學重視實證聯繫,方劑學強調簡便效廉,痘症治療則融合明清溫病理論,顯示其學術淵源於經典,又能因應時代需求創新。然因史料所限,其師承關係與具體醫案流傳較少,後世研究多依現存文本推敲其學術脈絡。

版本流傳
上述著作於清代曾有刻本刊行,今北京圖書館、上海中醫藥大學等機構藏有部分殘卷或影印本,為研究清代中醫方劑學與專科醫學之重要文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