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膽火

膽火為中醫證候名,指膽經火氣偏盛所引發的一系列病理表現。膽屬少陽,內寄相火,主決斷,其性剛強。若情志鬱結、飲食不節,或外邪內侵,皆可導致膽火亢盛,上擾清竅,或橫逆犯胃,表現為眩暈、目黃、口苦、煩躁不安等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因素:長期憂思鬱怒,肝氣鬱結,鬱久化火,波及膽腑,形成膽火。
  2.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、肥甘炙煿,濕熱內生,蘊結膽腑,化生膽火。
  3. 外邪內傳:外感熱邪或濕熱之邪內侵,循經上擾,引動膽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頭目症狀:眩暈、頭脹、目赤或目黃。
  • 口舌症狀:口苦、咽乾,甚則舌紅苔黃。
  • 情志症狀:心煩易怒、坐臥不寧、睡眠不安。
  • 其他症狀:耳鳴、脅痛、小便黃赤,脈象弦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膽火以清泄膽熱、疏肝解鬱為主,常用藥物及方劑包括:

  • 單味藥:羚羊角、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丹皮、桑葉、連翹等。
  • 經典方劑
    • 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:適用於膽火熾盛兼濕熱下注者。
    • 羚角鉤藤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:適用於膽火化風,眩暈抽搐者。
    • 溫膽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:適用於膽火兼痰熱內擾,心煩不寐者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肝火上炎:與膽火相似,但肝火多伴頭痛、面紅耳赤,病位偏於肝經。
  • 膽熱痰擾:除膽火症狀外,兼見胸悶嘔惡、痰多黏稠,屬痰熱互結之證。

膽火證候多見於現代醫學的膽囊炎、肝炎、神經性頭痛、更年期症候群等疾病,中醫辨證施治時需結合整體病機,靈活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