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朱儒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朱儒(明代醫家)

朱儒,字宗魯,號東山,原籍江蘇吳江,後入贅浙江秀水而定居。幼時家境貧寒,幸得隨僧人楊時升習醫,潛心鑽研醫理,終成一代名醫。其醫術精湛,尤其受到太醫院院判朱恭賞識,因同姓之緣,得以相互切磋醫術,後獲薦入太醫院任院士。朱儒不僅醫術超群,醫德亦為世人所稱頌,病家多感其仁心仁術。

因其醫術卓越,朱儒逐步晉升為太醫院院判,後更擢升為院使。在宮廷期間,曾治癒明神宗之疾,深得皇帝寵信,宮中后妃亦多延請其診治。明代宮廷醫案中,朱儒之用藥嚴謹,善於結合辨證施治,其治法多遵循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之旨,並靈活運用歷代醫家經驗,尤擅調理氣血與臟腑功能。

在學術上,朱儒重視脾胃學說,認為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調理中焦為治病關鍵,與李東垣「補土派」思想相呼應。其臨床處方常兼顧扶正與祛邪,善用溫補之法,亦注重疏肝解鬱,反映出明代醫學對情志致病之重視。此外,朱儒對婦科調經、虛損癆瘵等病症亦有獨到見解,醫案中可見其活用四物湯、歸脾湯等方劑加減化裁之巧思。

朱儒之生平與醫術,體現了明代醫家融合經典理論與臨床實踐之特色,其事迹散見於地方志及太醫院史料,為研究中醫學史與宮廷醫學之重要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