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膽黃
病名
- 三十六黃之一
膽黃為中醫古籍所載「三十六黃」病症之一,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。其臨床特徵為病人體表呈現黃綠色,胸中氣機壅滯,或覺胸脘硬滿,飲食難下。此證多因膽腑功能失調,膽汁疏泄失常,鬱而外溢所致。《聖濟總錄》主張以黃芩湯清泄膽熱,疏利氣機。 - 因驚恐膽虛所致之黃疸
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五進一步闡述膽黃之證,指出其病機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。患者多見面色青黃交雜,神情不安,易驚少寐,或無故悲泣,或喜怒無常;兼見舌瘡、唇口乾燥等熱象。若氣喘粗促不止,則預後不良,屬難治之候。此類證候多因驚恐過度,損傷膽氣,導致膽液外泄,浸淫肌膚而發黃。
病機與治法
《景嶽全書·雜證謨》強調,膽黃證可因大驚大恐或鬥毆損傷引發,其特點為「無火無濕」,患者表現為精神昏沉、倦怠乏力,膚色正黃如染。此乃膽氣敗傷,膽液外泄所致。治療上,張景岳主張選用甘溫補益、酸澀收斂或重鎮安神之品,以固攝膽氣;亦可選用車前子散等方劑,利濕退黃兼調氣機。
中醫理論延伸
從臟腑關係論,膽為「中正之官」,主決斷,與肝相表裏。情志失調或外傷可直接擾動膽腑,致其失於疏泄,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。此外,膽黃證之「青黃面色」反映肝膽氣鬱兼有血瘀之象,與西醫「膽汁淤積性黃疸」部分症狀相類,但中醫更重視整體氣機調節,非單純利膽可解。
經典方劑參考
- 黃芩湯(《聖濟總錄》):清膽熱,和胃降逆。
- 車前子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):滲濕退黃,佐以安神。
- 溫膽湯加減:若兼痰熱內擾,可輔以化痰寧膽。
膽黃一證,體現中醫「情志致病」與「臟腑相關」之特色,臨床須辨明虛實,結合膽腑生理特性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