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膽黃,病名。

1.三十六黃之一。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:「病人體上黃綠色,胸中氣滿,或硬,不下飲食,此是膽黃。」治用黃芩湯。

2.驚恐膽虛而致的黃疸。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五:「膽黃者,面色青黃,多驚少卧,悲泣不定,嗔怒無恆,舌上生瘡,唇口乾燥,若喘粗不止者,難治。」《景岳全書.雜證謨》:「膽黃證,凡大驚大恐及鬥毆傷者皆有之。」「其證則無火無濕,其人則昏沉困倦,其色則正黃如染。凡此數證,皆因傷膽。蓋膽傷則膽氣敗而膽液泄,故為此證。」選用甘溫、酸澀、重鎮等藥,亦可用車前子散等方。

膽黃,是指因膽汁鬱積,或膽汁分泌過多,或膽汁排泄不暢,導致膽汁在體內淤積,從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。膽黃的症狀主要包括:皮膚、黏膜、鞏膜、尿液等發黃;大便發白;食慾不振、噁心、嘔吐;腹脹、腹痛;發熱、寒戰;黃疸等。

膽黃的治療,主要以清熱利膽、疏肝理氣、健脾和胃為主。常用的中藥有:茵陳蒿、大黃、黃芩、梔子、柴胡、白芍、陳皮、甘草等。

膽黃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1.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
2.注意飲食,避免暴飲暴食,不吃辛辣刺激、油膩生冷的食物。

3.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
4.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
如果出現膽黃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