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朱震亨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朱震亨(1281-1358年)
生平與學術淵源
朱震亨,字彥修,元代著名醫學家,世居丹溪(今浙江義烏),故後世尊稱「丹溪先生」。早年攻讀儒學,師從徐謙研習性理之學,承朱熹四傳之脈,奠定深厚的哲學基礎。後因母親罹患疾病,感於時醫束手,遂棄儒從醫,潛心醫學。其時南宋《和劑局方》盛行,醫者多濫用溫燥之藥,朱氏深感其弊,遂遍訪名師,冀矯正時風。後聞武林羅知悌(金代劉完素再傳弟子,兼通張從正、李杲之學)醫術精湛,雖羅氏性情孤傲,朱震亨仍十次謁見,終獲傾囊相授,融匯河間、東垣、子和三家之長,自成一家之言。
學術思想與貢獻
朱震亨創立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理論,強調人體相火易動而真陰易耗。相火為生命動力,然妄動則煎熬陰液,故主張「保養陰精」為治病防病之要,提倡節欲、恬淡以制相火,達「陰平陽秘」之態。其治法以滋陰降火為核心,擅長甘寒養陰、苦瀉相火,創制諸多名方,如:
- 大補陰丸(黃柏、知母、熟地、龜板):滋腎陰、降虛火,治陰虛火旺之骨蒸潮熱。
- 瓊玉膏(人參、地黃、茯苓、白蜜):滋陰潤肺,療肺陰虧虛之乾咳咯血。
著作與流派影響
朱震亨著述宏富,代表作包括:
- 《格致余論》:闡述「陽有餘陰不足」論及養生理法,為其學說總綱。
- 《局方發揮》:批判《和劑局方》濫用香燥,強調辨證施治。
- 《金匱鈎玄》(《平治薈萃》):臨床各科證治精要,載其診療心得。
門人整理之《丹溪心法》、《脈因證治》等,亦為後世研習其學之重要文獻。其學說形成「養陰派」(又稱「丹溪學派」),影響明清溫病學派甚鉅,如明代戴思恭、王履等均承其緒餘。
學術地位
朱震亨與劉完素、張從正、李杲並稱「金元四大家」,為中醫理論革新之關鍵人物。其養陰學說補足了前代偏重攻邪、溫補之不足,完善了中醫對陰虛內熱證的辨治體系,後世譽為「雜病用丹溪」之典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