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膽寒

膽寒為中醫病證名,指膽氣虛弱,陽氣不足,導致膽腑功能失調,出現虛寒之象。此證多因稟賦不足、久病體虛,或情志所傷,致使膽氣虧損,陽氣不溫,膽腑失於溫煦而產生寒象。

病因病機
膽屬少陽,為中正之官,主決斷,與肝相表裏。膽氣充足則謀慮果決,氣血調和;若膽氣虛寒,則陽氣不展,氣機不暢,易生驚悸、失眠等症。《千金要方》指出:「大病後虛煩不得眠,是膽寒故也。」說明膽寒可影響心神,導致夜寐不安。此外,膽寒亦可能因外感寒邪直中少陽,或過食生冷,損傷膽氣所致。

臨床表現
膽寒患者常見以下症狀:

  1. 精神情志異常:如膽怯易驚、猶豫不決、多夢易醒。
  2. 睡眠障礙:虛煩不眠,寐淺易醒,或噩夢紛紜。
  3. 消化功能減弱:脘腹冷痛、食欲不振,或見嘔吐清涎。
  4. 其他症狀:頭暈目眩、四肢不溫、口淡不渴,舌淡苔白,脈弦細或沉遲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膽寒當以溫膽益氣、安神定志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溫膽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:由半夏、竹茹、枳實、陳皮、甘草、生薑等組成,原方本為清膽和胃之劑,後世加減化裁,亦可用於膽虛寒證,配合附子、乾薑等溫陽之品。
  2. 安神定志丸(《醫學心悟》):適用於膽氣虛弱、驚悸失眠者,配伍人參、茯苓、遠志等益氣安神。
  3. 酸棗仁湯(《金匱要略》):若兼陰血不足,虛煩不眠,可配合養血安神之品,如酸棗仁、知母、川芎等。

辨證要點
膽寒與肝膽濕熱、膽鬱痰擾等證有別,後者多見口苦、煩躁、苔黃膩等熱象,而膽寒則以虛寒表現為主,如畏寒、舌淡、脈遲等。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辨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
膽寒一證,體現中醫「膽主決斷」的理論特色,其治療不僅著眼於溫陽散寒,更需調暢氣機,使膽氣恢復,神志得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