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侏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侏儒
病證名,出自《禮記·王制》,又稱「朱儒」。指身材異常矮小之人,患兒自三、四歲起,身形發育明顯遲緩,身高持續低於同齡同性小兒平均身高百分之三十以上,隨年齡增長,矮小特徵益發顯著。其形體特徵為軀幹與四肢比例短小,然智力發育多屬正常。
中醫理論中,侏儒之成因與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失養及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腎精虧虛為關鍵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腎主骨生髓」,腎精不足則骨骼失養,發育遲滯;另與脾虛氣弱亦有關聯,因脾主肌肉四肢,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乏源,肢體不得充養。此外,肝腎同源,肝血虧虛亦可能影響筋脈濡潤,進一步阻礙生長。
歷代醫家對此證多有論述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五遲五軟」之症,與發育遲緩相關;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則強調腎氣虛弱為生長障礙之本。傳統治法以補益腎精、健脾益氣為主,常用方如六味地黃丸、補中益氣湯等加減,輔以血肉有情之品如龜板、鹿茸等填精養髓。針灸可取腎俞、脾俞、足三里等穴,以調理先天與後天之本。
此證與現代醫學「內分泌障礙」所致之生長激素缺乏症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更重整體辨證,從氣血陰陽失衡探討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