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珠中氣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珠中氣動

珠中氣動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見於《張氏醫通·卷八》。其描述瞳神深處隱現一道裊動之氣,如明鏡遠映青煙,若氣動後光采冥暗,則屬內證已成。此症類似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玻璃體混濁」,然中醫從氣化理論辨析,認為其病機與頭風痰火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頭風痰火:風邪上擾清竅,痰火內蘊,循經上攻目絡,致使瞳神內氣機紊亂,形成裊動之象。
  2. 肝腎陰虛:肝開竅於目,若肝腎陰虧,虛火上炎,灼傷神膏(玻璃體),亦可致瞳神氣動。
  3. 氣血瘀滯:久病入絡,氣血運行不暢,目絡瘀阻,神膏失養而生濁氣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自覺眼前如煙雲浮動,或見細絲、點狀黑影飄移,隨目珠轉動而搖曳。
  • 瞳神內可見隱隱氣影,初起輕微,久則氣凝光暗,視物昏矇。
  • 或伴頭目脹痛、口苦咽乾、胸悶痰多等痰火證候。

治療方向

  1. 清熱化痰:主方選溫膽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竹茹、枳實)加黃芩、梔子等清泄痰火;若兼肝陽上亢,可佐鉤藤、石決明平肝息風。
  2. 滋陰降火:若屬肝腎陰虛,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,滋養肝腎,清降虛火。
  3. 活血通絡:瘀象明顯者,可合血府逐瘀湯化裁,以化瘀開滯,通利目絡。

相關鑑別

此症與「雲霧移睛」相似,然雲霧移睛多強調視物如隔紗幕,病機更偏濕濁上泛;珠中氣動則以瞳神內氣機裊動為特徵,二者治法雖有交集,然辨證需細察病源。

中醫重視整體調攝,治療此證除藥物外,亦可配合針灸(如取睛明、風池、太衝等穴),以疏調經氣,助痰火消散。歷代醫家更強調「治目先治風」,故風藥如防風、羌活等,可隨證酌加,以引藥上行,開泄目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