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暴強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諸暴強直
「諸暴強直」為中醫經典病證術語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原文載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」意指突發性肢體拘緊、僵硬強直的一類病證,其病機多與「風邪」密切相關。此類症狀發作急驟,表現為肌肉筋脈緊繃不舒,關節屈伸不利,甚則肢體僵直難以活動,屬中風、痙病等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風邪為患:
風性善行數變,為「百病之長」。外感風邪侵襲經絡,或肝風內動,皆可導致筋脈失養,引發強直。《內經》強調「風勝則動」,風邪亢盛時,易擾動筋脈,使氣血逆亂,表現為暴發性肢體僵直。 - 肝與筋脈關係:
肝主筋,藏血以濡養筋脈。若肝陰不足、肝陽化風,或熱極生風,均可能引動內風,使筋脈拘急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指出:「肝風內煽,筋脈失濡,故見強直攣急。」 - 痰瘀阻絡:
痰濁、瘀血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亦可致筋脈失於濡潤,發為強直。此類病證多見於中風後遺症或慢性痼疾。
臨床表現
- 外風證:多因外感風寒濕邪,症見突然肢體強直,伴惡寒發熱、頭痛身痛,苔薄白,脈浮緊。
- 內風證:常見於肝陽上亢或熱病傷陰,症見肢體抽搐強直、頭暈目眩、面赤煩躁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虛風證:多因氣血兩虛或陰虛風動,症見肢體僵直無力、肌肉瞤動,舌淡或紅絳少苔,脈細弱。
治療原則
- 外風:以祛風通絡為主,方如羌活勝濕湯或小續命湯加減。
- 內風:平肝息風為要,選用天麻鉤藤飲或鎮肝熄風湯。
- 虛風:滋陰養血、柔肝息風,常用大定風珠或阿膠雞子黃湯。
經典論述延伸
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:「風邪中人,輕則麻木,重則強直。」強調風邪深淺與症狀輕重相關。此外,《傷寒論》中「痙病」亦屬此類,以「項背強几几」為特徵,治以葛根湯解肌發汗,透達經腧之邪。
此類病證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,尤重風邪與臟腑氣血的互動關係,方能精準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