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病胕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諸病胕腫
「諸病胕腫」為中醫典籍中所述之病證名,泛指足背浮腫之症,其名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諸病胕腫,疼酸驚駭,皆屬於火。」此論述揭示胕腫與火邪之關聯,屬中醫病機理論中「火熱為病」之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火熱熾盛:
足背為陽明胃經所過,火邪內熾或外感熱毒,循經上擾,可致經氣壅滯,氣血不暢,發為胕腫。臨床多伴紅腫熱痛、煩躁口渴等實熱之象。 - 濕熱下注:
濕性趨下,若與熱相結,濕熱蘊阻經絡,則見足部浮腫,按之凹陷,或兼見黃濁分泌物、小便短赤等症,常見於腳氣、丹毒等病。 - 氣血失調:
氣滯血瘀或氣虛不運,亦可導致局部水液停聚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,營衛失和、經脈阻滯者,可現胕腫而酸疼。
證候特點
- 疼酸驚駭:除腫脹外,患者多伴疼痛酸楚,甚則因火邪擾神而見驚駭不安之狀。
- 局部徵象:輕者僅現浮腫,重者皮膚繃急光亮,或見瘀斑、皸裂,若化膿則潰爛流滋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胕腫,首重辨明寒熱虛實:
- 實火證:治宜清熱瀉火,方用黃連解毒湯或五味消毒飲,配合外敷清熱解毒之品。
- 濕熱證:以四妙散加減,清利濕熱,佐以通絡。
- 氣血瘀滯:選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,或補陽還五湯益氣通絡。
古籍延伸
《類經》註解「胕腫」時強調:「胕者,足面也,火性炎上,何以反腫於下?蓋陽明經行足跗,火聚經分,故腫痛於下。」此說進一步闡明經絡與火邪相搏之病機。
此症雖以足部為要,然中醫整體觀強調臟腑經絡相連,故臨證需結合舌脈,探究根本,不可僅治其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