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病水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諸病水液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諸病水液」泛指人體因病理變化而排出的各類水液,包括尿液、汗液、涕唾、痰飲、帶下、膿液等。此概念源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所述:「諸病水液,澄徹清冷,皆屬於寒。」意指若患者排出的水液呈現清澈、寒冷之狀,多與「寒證」相關,反映體內陽氣不足或陰寒內盛。
中醫對水液病理的認識
水液的生成、輸布與排泄,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,尤以肺、脾、腎三臟為關鍵:
- 肺:主宣發肅降,通調水道。若肺氣失宣,可致水液停聚,形成痰飲或水腫。
- 脾:主運化水濕。脾虛則水濕不化,易見腹瀉、帶下清稀等症。
- 腎:主司二便,為水液代謝之根本。腎陽不足則氣化無力,水液泛濫而成尿頻、水腫等寒象。
水液性狀與病機辨證
中醫透過觀察水液的性狀(色、質、量、氣味)判斷病性:
- 寒證:水液澄澈清冷,如透明痰涎、小便清長、白帶稀薄,多因陽虛或外感寒邪。
- 熱證:水液渾濁黃赤,如黃稠膿涕、小便短赤,多因濕熱或實火內蘊。
- 濕濁:水液黏滯穢濁,如大便溏黏、帶下腥臭,常與脾虛濕困或痰濕有關。
臨床常見證型舉隅
- 寒濕內停:水液清冷伴畏寒、舌淡苔白,宜溫陽化濕,如真武湯加減。
- 濕熱下注:小便灼熱、帶下黃稠,宜清熱利濕,如八正散、龍膽瀉肝湯。
- 脾虛濕盛:泄瀉如水、肢體浮腫,宜健脾滲濕,如參苓白朮散。
經典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飲入於胃,游溢精氣,上輸於脾……」闡明水液代謝的生理過程。若此鏈條失衡,則「水病」叢生,如《金匱要略》專論「痰飲咳嗽病脈證」,進一步將水液病分為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等,深化辨治框架。
綜觀之,「諸病水液」不僅是症狀描述,更是中醫辨證的重要指標,透過水液變化可窺見體內陰陽氣血之盛衰,為臨床治療提供關鍵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