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病有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諸病有聲

「諸病有聲」為中醫經典病機術語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諸病有聲,鼓之如鼓,皆屬於熱。」意指多種以腸鳴、腹脹為主要表現的病證,其聲響如鼓音叩擊,多因熱邪蘊結所致。此論述屬「病機十九條」之一,揭示臟腑氣機失常與六淫病邪的關聯性。

中醫病機解析

  1. 熱邪蘊結
    熱性燔灼,易擾動腸腑氣機。當熱邪內蘊腸胃,阻滯氣血運行,可致腸道蠕動異常,產生鳴響;同時熱邪蒸騰水液,使腸中津液輸布失司,氣體積聚而腹脹如鼓。此類證候常見於陽明腑實證或濕熱蘊結大腸之證。
  2. 氣機壅滯
    中醫認為「有聲為氣之動」,腸鳴實為氣行不暢之徵。無論因熱、食滯或情志失調導致氣機升降失常,均可能引發腸鳴腹脹。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氣逆則鳴,氣鬱則脹」,說明氣滯與有聲症狀的直接關聯。
  3. 與臟腑關聯
    此症主要涉及脾胃與大腸功能失調。脾失健運則水濕停聚,胃失和降則濁氣上逆,大腸傳導不利則糟粕內停,三者皆可形成「有聲如鼓」之象。臨床上需辨別虛實,實者多因熱、食、痰濕壅滯,虛者常見於脾陽不足、運化無力。

經典延伸探討

《黃帝內經》將「有聲」與「熱」連結,後世醫家進一步擴充其病機。如:

  • 張景岳於《類經》註解:「有聲者,腸鳴也;如鼓者,腹脹也。熱則氣動,故屬熱。」強調熱邪主動的特性。
  • 李東垣則從脾胃內傷論述,認為「元氣不足,穀氣下流」亦可致腸鳴,補充虛寒致病的可能性。

臨床表現與鑒別

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腸鳴漉漉,聲響明顯
  • 腹部脹滿,叩之呈鼓音
  • 或伴隨便秘、泄瀉、矢氣頻作

需與「水飲內停」之腸鳴區分:後者多因寒濕,聲如振水,按之濡軟;而「諸病有聲」偏熱者,腹脹堅滿拒按,舌紅苔黃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思維,通過外在聲響推斷內在病機,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