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風毒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膽風毒氣

膽風毒氣為中醫證候名,指風毒邪氣侵襲膽腑,導致氣機失調,出現以精神昏沉、嗜睡為主要表現的病證。此證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,書中記載其病因與膽腑功能失調相關,並提出以「酸棗仁湯」為治療方劑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毒內侵:風為陽邪,其性善行數變,若夾雜毒氣(如外感穢濁或內生鬱熱),可循經入膽,擾動膽腑清陽之氣。
  2. 膽腑失和:膽為中正之官,主決斷,與肝相表裏。風毒客膽,易致膽氣虛實不調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故見神識昏蒙、多寐。
  3. 氣血失暢:風毒鬱久化熱,或與痰濕相搏,阻滯少陽經絡,進一步加重氣血運行不暢,影響心神清明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精神昏困、嗜睡難醒,或寐中易驚。
  • 兼症:或見頭目昏沉、口苦咽乾、胸脅悶脹,舌苔薄黃或膩,脈弦滑或細數。
  • 特點:此證之嗜睡與一般氣虛陽弱所致者不同,多伴風毒擾動之象,如煩躁不安、夢寐不寧等。

治法與方藥

《聖濟總錄》以「酸棗仁湯」為主方,取其養肝膽、安神定志之效,方中:

  • 酸棗仁:補肝膽、寧心神,為君藥。
  • 配伍:常佐黃芩清膽熱,茯苓健脾滲濕,川芎調血行氣,共奏疏風解毒、調和膽腑之功。

若兼痰熱內擾,可加竹茹、半夏化痰和胃;若膽熱熾盛,則加茵陳、梔子清利少陽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與「嗜臥」之別:嗜臥泛指多種病因所致之睏倦嗜睡,而膽風毒氣特指風毒犯膽之實證或虛實夾雜證。
  • 與「膽熱」之關聯:膽風毒氣久鬱可化熱,轉為膽熱證,但前者以風邪夾毒為初因,後者以熱象為主。

此證體現中醫「膽主神志」的理論,臨床需辨明風毒與膽腑氣機之關係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