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風掉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諸風掉眩

「諸風掉眩」一詞源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其云: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」此句為中醫病機十九條之一,闡述了與風邪相關的動搖、眩暈等症狀,多與肝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名詞解析

諸風

「諸風」泛指各種因風邪所致的病證。中醫理論中,風為百病之長,其性善行而數變,既可為外感六淫之首,亦可由內生而成內風。外風多因感受自然界風邪,內風則常與肝臟功能失調相關,如肝陽化風、熱極生風、陰虛風動及血虛生風等。

掉眩

「掉」指肢體或頭部不自主的搖動、震顫,如頭搖、肢體顫抖等;「眩」即眩暈,表現為頭暈目眩、視物旋轉,甚則站立不穩。此類症狀多因風邪擾動,或肝風內動所致。

病機探討

《素問》指出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,強調此類症狀與肝的生理病理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其五行屬木,與風相應。若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或陰血不足,肝陽偏亢,則易化風內動,表現為掉眩之症。

肝風內動的常見證型

  1. 肝陽化風
    多因肝陰不足,肝陽偏亢,陽亢化風。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、肢體震顫,甚則猝然昏倒,伴見面紅耳赤、煩躁易怒、舌紅少津、脈弦數等。
  2. 熱極生風
    常見於外感熱病,邪熱熾盛,燔灼肝經,引動肝風。症見高熱、抽搐、頸項強直,甚則角弓反張,舌紅絳,脈弦數。
  3. 陰虛風動
    因肝腎陰虛,筋脈失養,虛風內動。多見於久病虛損,症見手足蠕動、眩暈耳鳴、五心煩熱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  4. 血虛生風
    因肝血不足,筋脈失濡,虛風內動。表現為肢體麻木、震顫、眩暈,面色蒼白,唇甲淡白,舌淡,脈細弱。

治療原則

針對「諸風掉眩」的治療,當以平肝息風為主,並根據不同證型輔以滋陰、清熱、養血等法。常用方劑如天麻鉤藤飲(肝陽化風)、羚角鉤藤湯(熱極生風)、大定風珠(陰虛風動)、四物湯加味(血虛生風)等。針灸可取太衝、風池、百會等穴以調理肝氣、平息內風。

小結

「諸風掉眩」概括了因風邪或肝風內動所致的動搖、眩暈等症狀,其病機核心在於肝的功能失調。臨床辨證時需詳察病因,區分外風與內風,並根據具體證型施治,以達標本兼顧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