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寒收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諸寒收引

「諸寒收引」為中醫經典病機術語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諸寒收引,皆屬於腎。」意指人體因寒邪侵襲或陽氣虛衰,導致氣血凝滯、經脈拘急,表現為肢體蜷縮、關節屈伸不利、筋脈攣急等收引之象。此類證候多與腎陽不足密切相關,蓋腎為先天之本,主一身之陽氣,若腎陽虛衰,則內寒由生,外寒易乘,進而引發收引之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寒侵襲:寒為陰邪,其性收引凝滯。外感寒邪客於經絡,可使氣血運行受阻,筋脈失於溫煦而拘急,如《靈樞·經脈》所言「寒則筋急」。常見於風寒痹證,症見關節冷痛、屈伸不利。
  2. 內寒叢生:腎陽虛衰,命門火弱,不能溫煦臟腑經絡,陰寒內盛而致收引。此類患者多伴畏寒肢冷、腰膝痠軟、夜尿頻多等腎陽不足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筋脈拘急:手足筋脈攣縮,甚則抽掣疼痛,如寒邪客於足太陽膀胱經,可致項背強急。
  • 肢體蜷曲:因寒性凝滯,氣血不暢,患者常蜷臥以減緩不適,如《傷寒論》中「蜷臥惡寒」之描述。
  • 關節活動受限:寒痹患者關節冷痛,遇寒加重,得熱稍緩,日久可致關節變形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辨虛實:外寒多實證,發病急驟,痛勢劇烈;內寒多虛證,病程遷延,伴陽虛症狀。
  • 責之於腎:腎陽為諸陽之本,若收引症見腰膝冷痛、脈沉遲者,當從補腎溫陽論治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溫散外寒: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、烏頭湯等,以辛溫解表、散寒通絡。
  • 溫補腎陽:內寒者宜右歸丸、腎氣丸等,補火助陽,化除陰翳。
  • 針灸療法:艾灸關元、命門等穴,或針刺陽陵泉、委中以舒筋活絡。

古籍佐證
《類經》釋云:「收,斂也;引,急也。寒氣凝滯,則氣血不行,故筋脈拘攣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:「凡收引之病,皆因寒氣所傷,陽氣不能宣通。」足見寒邪與收引之密切關聯,而腎陽溫煦之功尤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