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痙項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諸痙項強

定義與病機
「諸痙項強」為中醫病證名,泛指肢體拘急攣縮、頸部強直難以轉側的一類症狀。此名詞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其病機歸納於「濕」邪為患,所謂「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」,揭示濕性黏滯、阻遏經絡氣血,導致筋脈失養而攣急的病理特點。然臨床上,此證亦與風、寒、熱等外邪,或陰血虧虛、肝風內動等內傷因素相關,需結合整體辨證。

病因與證型分述

  1. 外感濕邪
    濕性重濁,易襲陽位。濕邪侵淫筋脈,阻滯氣血運行,則見項背強急、肢體困重。若兼夾風寒,可伴惡寒發熱;若濕鬱化熱,則見身熱不揚、口渴不欲飲等濕熱蘊結之象。
  2. 寒凝筋脈
    寒主收引,寒邪外束或陽氣虛衰,致筋脈拘攣。症見項強痛劇、遇寒加重、舌淡苔白,屬「太陽傷寒」者,可參《傷寒論》「項背強几几」之葛根湯證。
  3. 熱極生風
    溫病熱入營血,或肝陽化風,灼傷陰液,筋脈失濡而發痙。表現為項強抽搐、角弓反張,兼見高熱神昏,舌絳少津,如「熱盛動風」之羚角鉤藤湯證。
  4. 陰血虧虛
    久病體虛或失血過多,陰血耗損,筋脈失養。症見項背強急、四肢顫動、面色蒼白,脈細弱,屬「虛痙」,治宜滋陰養血、柔肝息風,如大定風珠加減。

經絡與臟腑關聯
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項背,故外邪侵襲太陽經時,易現項強;而肝主筋,腎主骨生髓,內傷痙病多責之肝腎陰虛或精髓不足。此外,脾虛濕盛者,土不榮木,亦能引發筋脈拘急,體現「諸痙項強」與多臟腑相關之複雜性。

古籍論述延伸
除《素問》外,《金匱要略》專論「痙病」,分剛痙(表實無汗)、柔痙(表虛有汗),並提出栝蔞桂枝湯、葛根湯等方治,後世醫家更擴充內傷致痙之辨證,如張景岳強調「陰虛血少」為本,豐富此證理論內涵。

附: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:以筋脈拘急、肢體抽搐為主症。
  • 項強:專指頸部筋脈強直、轉側不利,可為獨立症狀,亦屬「痙」之局部表現。

此證涵蓋外感內傷,臨床須審因論治,結合四診詳辨寒熱虛實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