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逆衝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諸逆衝上

概念溯源

「諸逆衝上」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至真要大論篇,原文記載:「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」此為中醫病機十九條之一,指各種氣機逆亂向上衝逆的病證總稱。歷代醫家對此多有闡發,如張景岳在《類經》中解釋:「逆而上衝,皆火性炎上之象也。」

基本病機

中醫理論認為,「諸逆衝上」的核心病機在於氣機升降失常,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火性炎上:五行理論中,火性本具上炎特性,無論實火、虛火,皆可導致氣機上逆。
  2. 臟腑氣逆

    • 肝氣上逆:肝主疏泄,情志失調易致肝氣橫逆
    • 胃氣上逆:胃主降濁,飲食失節或外邪犯胃可致嘔吐噦逆
    • 肺氣上逆:肺主肅降,外感或痰飲可致咳嗽氣喘
  3. 經氣逆亂:經絡氣血運行失常,特別是陽明經、厥陰經等與衝逆密切相關的經脈。

臨床表現

「諸逆衝上」在臨床表現多樣,常見證候包括:

  1. 頭面部症狀:頭痛、眩暈、面赤、目赤、耳鳴
  2. 胸膈症狀:胸悶、心悸、噯氣、嘔吐
  3. 呼吸道症狀:咳嗽、氣喘、咯血
  4. 神志症狀:煩躁易怒、失眠多夢、譫語
  5. 出血症狀:鼻衄、齒衄、吐血

分類辨證

根據病因病機不同,可分為以下主要類型:

  1. 實火衝逆

    • 肝火上炎:頭痛目赤、口苦咽乾
    • 胃火熾盛:嘔吐酸苦、齒齦腫痛
    • 心火上炎:口舌生瘡、煩躁失眠
  2. 虛火衝逆

    • 陰虛陽亢:潮熱盜汗、眩暈耳鳴
    • 虛陽上浮:面赤如妝、下肢厥冷
  3. 氣機鬱逆

    • 肝鬱化火:脅痛易怒、噯氣頻作
    • 痰氣上逆:喉中痰鳴、胸悶氣促
  4. 寒邪上逆

    • 寒飲上犯:嘔吐清水、頭痛畏寒
    • 陰寒上衝:厥逆頭痛、面青唇紫

治療原則

針對「諸逆衝上」的治療,主要遵循以下法則:

  1. 治火為本:清熱瀉火或滋陰降火,根據虛實選方用藥
  2. 降逆為標:運用降氣鎮逆藥物以治其標
  3. 調暢氣機:疏肝解鬱、和胃降逆等法恢復氣機升降
  4. 引火歸元:對於虛陽上浮者,溫補下元以引火下行

經典方劑舉隅

歷代醫家針對不同類型的衝逆證候創制了多種有效方劑:

  1. 清熱降逆

    • 龍膽瀉肝湯(肝火上炎)
    • 竹葉石膏湯(胃熱嘔逆)
  2. 鎮肝熄風

    • 鎮肝熄風湯(肝陽上亢)
    • 天麻鉤藤飲(肝風上擾)
  3. 和胃降逆

    • 旋覆代赭湯(胃虛痰阻)
    • 橘皮竹茹湯(胃熱呃逆)
  4. 納氣歸腎

    • 都氣丸(腎不納氣)
    • 黑錫丹(真陽暴脫)

相關理論發展

後世醫家在《內經》基礎上對「諸逆衝上」理論有諸多發揮:

  1. 朱丹溪提出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,強調陰虛火旺導致的衝逆證候
  2. 張景岳在《景岳全書》中詳細論述了虛陽上浮的機理與治療
  3. 葉天士發展了肝陽化風理論,豐富了內風上擾的辨治內容
  4. 王清任從瘀血論治,提出血府逐瘀湯治療瘀血上衝之頭痛

現代研究

當代中醫學對「諸逆衝上」的認識進一步深化:

  1. 神經內分泌機理:研究發現某些衝逆證候與交感神經亢進、兒茶酚胺分泌異常相關
  2. 血流動力學:肝陽上亢型高血壓與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障礙有關
  3. 炎症因子:部分火熱上炎證候與促炎細胞因子水平升高存在相關性
  4. 微循環障礙:氣逆血瘀證患者多存在微循環障礙和血液流變學異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