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嘔吐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諸嘔吐酸

概念溯源

「諸嘔吐酸」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原文記載:「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」此為中醫經典中對嘔吐酸水症狀的早期論述,奠定了後世醫家對該病症的理論基礎。此處「諸」字意指各種不同類型的嘔吐酸水症狀,而「嘔吐酸」則特指嘔吐物中含有酸腐之氣或酸味液體的病證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熱邪致病

《內經》明言此症「皆屬於熱」,指出熱邪為主要致病因素。熱邪可分外感與內生兩類:

  • 外感熱邪:多因感受暑熱之氣或溫熱病邪,熱蘊胃腑,胃氣上逆
  • 內生鬱熱:常因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橫逆犯胃

臟腑失調

  1. 肝胃不和: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木鬱化火,橫逆犯胃,胃失和降,則見嘔吐酸苦。
  2. 脾胃濕熱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熱,蘊結中焦,胃氣上逆而嘔吐酸腐。
  3. 胃陰不足:熱病傷陰或久病耗液,胃陰虧虛,虛熱內生,胃失濡潤,氣逆作嘔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嘔吐物呈酸味或酸腐氣味,或夾雜未消化食物
  • 兼症
    • 熱證明顯者:口渴喜冷飲,煩躁不安,小便短赤,大便臭穢
    • 肝氣犯胃者:脅肋脹痛,噯氣頻作,情緒波動時症狀加重
    • 濕熱中阻者:脘腹痞滿,口苦口黏,舌苔黃膩

證型分類

1. 肝胃鬱熱證

  • 病機:情志不暢,肝鬱化火,橫逆犯胃
  • 特徵:嘔吐酸苦,脅肋脹痛,煩躁易怒,舌紅苔黃,脈弦數
  • 治法:疏肝泄熱,和胃降逆
  • 代表方劑:左金丸合四逆散加減

2. 脾胃濕熱證

  • 病機:飲食不節,濕熱蘊結中焦
  • 特徵:嘔吐酸腐,脘悶納呆,口苦口黏,大便黏滯,舌紅苔黃膩
  • 治法:清熱化濕,和胃止嘔
  • 代表方劑:連朴飲或黃芩滑石湯加減

3. 胃陰不足證

  • 病機:熱病傷陰或久病耗液,胃失濡養
  • 特徵:乾嘔吐酸,口乾咽燥,飢不欲食,舌紅少津
  • 治法:滋養胃陰,降逆止嘔
  • 代表方劑:麥門冬湯加減

古籍論述

除《素問》外,歷代醫家對「諸嘔吐酸」多有發揮:
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提出「嘔家有癰膿,不可治嘔」及「嘔而胸滿者,茱萸湯主之」等論述,區分不同嘔吐證型
  • 《丹溪心法》強調: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,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,鬱積之久,濕中生熱,故從火化,遂作酸味」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將吐酸分為寒熱兩類,指出:「吐酸一證,在東垣言其熱,在丹溪言其寒,然亦不可執一而論」

診斷要點

  1. 辨嘔吐物性質:酸味程度、是否夾雜食物、氣味特徵
  2. 審伴隨症狀:有無脅痛、口苦、脘悶等兼症
  3. 察舌脈特徵:舌質紅淡、苔色黃白、脈象弦滑等
  4. 問誘發因素:與飲食、情緒、氣候變化的關係

治療原則

  • 清熱為主:遵《內經》「熱者寒之」之旨,多用苦寒清熱之品
  • 調和肝胃:疏肝解鬱,和胃降逆,恢復氣機升降
  • 標本兼治:急則治標止嘔,緩則治本調理臟腑功能
  • 飲食調攝:雖不列為治療要點,但臨證需注意飲食禁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