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熱瞀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諸熱瞀瘛

定義與病機
「諸熱瞀瘛」為中醫經典病證名詞,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意指多種因火熱之邪導致的發熱,伴隨神志昏蒙(瞀)與肢體抽搐(瘛)的綜合表現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火邪熾盛」,火性炎上,擾動心神則昏瞀,灼傷筋脈則拘急抽搐,故云「皆屬於火」。

證候分析

  1. 熱象:可見高熱、面赤、煩渴、尿赤、舌紅苔黃等陽熱徵兆。
  2. 瞀(神志昏蒙):因火熱內擾心神,輕者視物昏花、頭暈目眩,重者譫妄躁動、意識模糊。
  3. 瘛(肢體抽搐):火灼肝經,筋脈失養,故見手足搐搦、肌肉顫動,甚則角弓反張。

病因與分類

  • 外感火邪:如溫病熱入營血,或暑熱熾盛,內傳心包。
  • 內生火熱:五志過極化火,或臟腑陽亢(如肝火、心火)上炎。
  • 虛火動風:陰虛火旺,虛風內動,亦可見低熱伴輕度瞀瘛。

中醫辨治要點

  • 實火證:治宜清熱瀉火、熄風開竅,方用「羚角鉤藤湯」或「清營湯」加減,配合針刺十宣、人中。
  • 虛火證:需滋陰降火、柔肝熄風,如「大定風珠」或「黃連阿膠湯」化裁。
  • 經絡辨證:足厥陰肝經與手少陰心經為關鍵,臨床常取太衝、勞宮等穴以瀉火寧神。

古籍延伸
《靈樞·熱病》提及「熱而痙者死」,強調熱極生風之危候;後世溫病學派如吳鞠通進一步發展「熱極生風」理論,完善了對高熱驚厥的辨治體系。此證亦與「熱入心包」「肝風內動」等病機密切相關,需結合四診細辨虛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