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諸傷
病名,指人體因外力作用所導致的各類損傷,包含金刃所傷、竹木刺傷、跌打撞擊等外傷範疇,屬中醫「傷科」主要診治內容。此名最早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醫書《五十二病方》,為先秦時期對外傷的統稱,後世醫家亦沿用此概念,並逐步發展出相應的理論與治法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諸傷雖由外因直接作用所致,但與人體氣血、經絡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外力侵襲肌表,首犯經絡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運行不暢,發為腫脹疼痛;若傷勢深重,可內傳臟腑,影響氣機升降,甚則耗血傷津。如《正體類要》所言:「肢體損於外,則氣血傷於內」,強調外傷與內在氣血失調的關聯性。
分類與表現
- 金刃傷:
指金屬利器(如刀劍)造成的創傷,特點為傷口整齊,深淺不一,易伴隨出血或感染。若傷及經脈,可致氣血外泄;嚴重者可能因失血過多而現面色蒼白、脈微欲絕等虛脫之象。 - 竹木傷:
多由竹木尖刺或碎片嵌入肌膚所致,傷口雖小但易留異物,若處理不當,可化膿潰爛,或引發「破傷風」(中醫稱「金瘡痙」)。 - 跌打損傷:
泛指因跌撲、碰撞、擠壓等導致的軟組織挫傷或骨折脫臼。臨床表現為局部青紫腫痛、活動受限,甚則筋斷骨裂。此類損傷常伴隨「瘀血」病理產物,如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跌打損傷,瘀血留滯作痛」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諸傷,首重「活血化瘀、疏通經絡」,兼顧調和氣血與修復損傷。具體治法包括:
- 外治法:如敷貼活血膏藥(如七厘散、雲南白藥)、針灸刺絡放血以消腫止痛,或手法整復骨折脫位。
- 內治法:依證型選方,如血瘀者用「復元活血湯」行氣化瘀;氣血兩虛者投「八珍湯」補益氣血;若化熱成毒,則以「五味消毒飲」清熱解毒。
古籍記載
除《五十二病方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人有所墮墜,惡血留內」的瘀血病機;明代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區分金刃傷的淺深與預後,強調「去腐生新」的瘡瘍處理原則,均為後世傷科發展奠定基礎。
諸傷雖屬外症,然中醫從整體觀出發,結合辨證論治,形成獨特的理論與技術體系,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