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濕腫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諸濕腫滿

諸濕腫滿一詞源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是中醫理論中描述水濕停滯所致病證的重要概念。其原文記載: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,明確指出了此類病證與脾臟功能的密切關聯。

概念解析

「諸濕」泛指各種水濕病邪,包括外感濕邪與內生濕濁;「腫滿」則指因水濕停聚而導致的浮腫、脹滿等臨床表現。此類病證多表現為肢體浮腫、腹部脹滿、頭面腫脹等症狀,嚴重者可出現胸水、腹水等病變。

病機探討

中醫認為,脾主運化水濕,為「後天之本」。當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,則易停聚體內,形成「諸濕腫滿」之證。其病機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脾失健運:脾陽不足或脾氣虛弱,導致水濕運化失常,水液停聚。
  2. 三焦氣化不利:三焦為水液運行之通道,氣化功能障礙則水濕停滯。
  3. 肺失宣降:肺為水之上源,通調水道功能失常可影響水液代謝。
  4. 腎陽不足:腎主水液,腎陽虛衰則水濕無以溫化蒸騰。

臨床表現

諸濕腫滿的臨床特徵包括:

  • 肢體浮腫,按之凹陷不起
  • 腹部脹滿,叩診呈濁音
  • 頭面浮腫,尤以眼瞼明顯
  • 小便不利或短少
  • 舌體胖大,邊有齒痕,苔白膩或滑
  • 脈象沉緩或濡滑

辨證分型

根據病因病機不同,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
  1. 脾虛濕困證:表現為脘腹脹滿、食少納呆、大便溏泄,伴輕度浮腫。
  2. 脾腎陽虛證:腰以下腫甚,畏寒肢冷,腰膝酸軟,夜尿頻多。
  3. 水濕浸漬證:全身浮腫,按之沒指,小便短少,身體困重。
  4. 氣滯水停證:腫脹隨情緒波動而變化,脅腹脹滿,噯氣頻作。

治療原則

針對諸濕腫滿的治療,中醫遵循「治病求本」的原則,以健脾益氣、溫陽利水為主要治法,常用方劑包括:

  • 健脾利濕:參苓白朮散、五苓散
  • 溫陽利水:真武湯、實脾飲
  • 行氣利水:五皮飲、疏鑿飲子

經典理論延伸

《黃帝內經》中除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外,尚有相關論述:

  • 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:「濕勝則濡泄,甚則水閉胕腫」
  • 《靈樞·水脹》:「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腫,如新臥起之狀」

後世醫家對此多有發揮,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脾胃氣虛致濕,張景岳則重視腎陽不足在水腫病機中的作用。這些理論共同構建了中醫對諸濕腫滿的完整認識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