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痛癢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諸痛癢瘡

「諸痛癢瘡」一詞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其云:「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。」此論述揭示了中醫理論中瘡瘍、疼痛與瘙癢等症狀與心臟功能的密切關聯。根據中醫藏象學說,心主血脈,又主神明,其生理功能異常可反映於體表瘡瘍與痛癢之症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心火亢盛
    中醫認為,心屬火,若心火過亢,可燔灼血脈,導致血熱壅滯,發為瘡瘍。臨床表現為瘡瘍紅腫熱痛,或伴隨煩躁、口渴、舌紅等症。此類瘡瘍多因情志內傷、飲食辛辣或外感熱邪引動心火所致。
  2. 血熱與血瘀
    「痛」與「癢」的機理與氣血運行失調相關。心主血脈,若血分有熱,則血行壅滯,鬱而化火,發為瘡瘍;血瘀則絡脈不通,不通則痛。此外,血熱生風,風勝則癢,故瘙癢亦與心火熾盛、血熱風動有關。
  3. 心神不寧
    《內經》提出「皆屬於心」,不僅指心之生理功能,亦涵蓋心神對痛癢感知的調控。心神失守時,對痛覺與癢覺的敏感度可能異常,加劇症狀。

臨床表現與辨證

「諸痛癢瘡」涵蓋多種病症,如癰疽、丹毒、濕疹、風疹等,其共同特點為:

  • 瘡瘍:局部紅腫熱痛,甚則潰爛流膿。
  • 疼痛:多屬灼痛、刺痛,與熱毒壅滯相關。
  • 瘙癢:常見於風熱或血虛風燥證,皮膚乾癢或抓破滲液。

辨證時需分虛實:

  • 實證:心火熾盛,瘡色鮮紅、腫痛明顯,舌紅苔黃,脈數。
  • 虛證:陰血不足,瘡色暗淡、久不癒合,伴陰虛內熱之象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以「清心瀉火、涼血解毒」為主,常用方劑如黃連解毒湯導赤散等。若兼血瘀,可佐以活血化瘀藥;若風熱襲表,則配合疏風清熱之法。外治法則根據瘡瘍階段選用箍圍、提膿或生肌之品。

此理論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將體表症狀與內臟功能聯繫,為瘡瘍痛癢的診治提供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