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痿喘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諸痿喘嘔
諸痿喘嘔乃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中《至真要大論》所載重要病機條文,原文謂:「諸痿喘嘔,皆屬於上。」此語高度概括了多種病證與上焦(主要為肺與心)功能失調之關聯,為後世中醫辨證論治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。
名詞釋義
「諸痿喘嘔」四字包含三類病證:
- 痿:指痿證,又稱痿躄,主要表現為肢體痿弱無力,甚則肌肉萎縮,運動功能障礙。《素問·痿論》專篇論述,提出「五臟使人痿」的觀點,尤重「肺熱葉焦」致痿之病機。
- 喘:指喘逆,即呼吸急促、氣息不順之證,多與肺氣失宣、氣機上逆相關。
- 嘔:指嘔吐,胃氣上逆之表現,然此處特別強調其與上焦之關係。
病機探微
「皆屬於上」之「上」,歷代醫家主要有以下解釋:
- 肺主說:以王冰為代表,認為「上」主要指肺臟。肺居上焦,主氣司呼吸,朝百脈,若肺熱葉焦,則津液不布,五臟失養而致痿;肺失肅降則喘;肺氣不降影響胃氣則嘔。
- 上焦說:張介賓等醫家認為「上」指上焦(心肺)。心主血脈,肺主氣,上焦功能失常可導致氣血運行障礙,引發諸證。
- 病位說:部分醫家從病證表現部位解,「上」指病證表現主要在上部體竅。
學術爭鳴
關於「痿」字,歷代有不同見解:
- 原文為「痿」說:多數版本作「痿」,與《素問》專設《痿論》相呼應。認為痿證與肺關係密切,如「五臟因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」。
- 「痿」當為「病」說:如劉完素《素問玄機原病式》、王好古《醫壘元戎》引文作「病」,認為「諸病喘嘔」更合文義,指多種疾病出現喘嘔症狀皆與上焦相關。
中醫理論闡釋
從臟象學說分析:
- 肺與痿證:肺主宣發肅降,輸布津液至全身。若肺受熱邪,則津液耗傷,筋骨失養而痿弱。《痿論》云:「肺熱葉焦,則皮毛虛弱急薄,著則生痿躄也。」
- 肺與喘證:肺為氣之主,司呼吸。外邪犯肺或內傷肺氣,使宣降失常,氣逆而喘。《類證治裁》言:「喘由外感者治肺,由內傷者治腎。」
- 上焦與嘔吐:雖嘔吐多責之於胃,然肺主一身之氣,其肅降功能有助胃氣下降。若肺失肅降,可致胃氣上逆而嘔。且上焦氣機不暢,影響中焦運化,亦能致嘔。
臨床辨證要點
- 痿證辨治:
- 肺熱津傷:發熱咳嗽,咽乾口渴,肢體痿弱,舌紅苔黃
- 濕熱浸淫:身重胸悶,肢體困重痿軟,苔黃膩
- 脾胃虛弱:肢體痿軟,食少便溏,面色不華
- 肝腎虧虛:下肢痿弱,腰膝酸軟,頭暈耳鳴
-
喘證辨治:
- 實喘:呼吸深長有餘,呼出為快,多因外邪、痰濁
- 虛喘:呼吸短促難續,深吸為快,多因肺腎氣虛
-
嘔吐辨治:
- 外邪犯胃:突然嘔吐,伴惡寒發熱
- 痰飲內停:嘔吐痰涎,胸悶心悸
- 肝氣犯胃:嘔吐吞酸,噯氣頻作
- 脾胃虛弱:嘔吐時作,食少倦怠
治療原則
根據「皆屬於上」的病機指導:
-
治痿獨取陽明:重視調理脾胃,因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能濡養筋肉。同時清肺熱、養肺陰亦為要法。
- 喘證調氣為先:實喘重在宣肺祛邪,虛喘重在培補攝納。總以恢復肺之宣降為要。
- 嘔吐降逆為本:和胃降逆為基本治法,兼以調暢上焦氣機,使肺胃之氣得降。
歷代醫家對此條文的發揮與應用,豐富了中醫對上焦病證的認識,並在臨床實踐中發展出諸多有效治法。理解「諸痿喘嘔,皆屬於上」的深刻內涵,有助於把握複雜病證的核心病機,提高辨證論治水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