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癇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諸癇瘖
病證名,屬小兒癇證併發症之一,指癇證發作後,患兒出現發音困難或失語之症。此證多因風痰壅塞、心竅閉阻所致,首見於《嬰童百問》,書中提及:「喉為氣之道路,風傷其氣,以掩其道路之間,抑亦血滯於心,心竅不通所致也。」強調風邪與痰瘀互結,阻滯喉竅及心脈,導致聲氣不暢。
病因病機
- 風痰上擾:癇證發作時,肝風內動,挾痰濁上蒙清竅,痰阻喉間,氣道窒塞,故聲啞不鳴。
- 心竅瘀阻:癇病日久,痰瘀互結,閉阻心之苗竅(舌為心之苗),致舌本不利,言語蹇澀。
- 氣血逆亂:癇發氣機驟逆,血隨氣湧,瘀滯絡脈,喉關失養而瘖啞。
治法
-
內治:以豁痰開竅、熄風通絡為主。
- 猴棗散:清熱化痰、開竅醒神,適用於痰熱壅盛之證。
- 黃連溫膽湯加減:若兼心火亢盛,佐以黃連、竹茹清心降火。
- 通竅活血湯:瘀象明顯者,可加丹參、遠志活血通竅。
-
外治:針刺療法。
- 主穴:啞門(督脈,通調腦府氣機)、內關(手厥陰,寧心安神)。
- 配穴:廉泉(任脈,利喉開音)、通里(手少陰,通心絡而益語)。
證候分型
- 風痰閉竅型:喉中痰鳴,舌苔厚膩,脈滑數,治宜滌痰湯加天竺黃。
- 瘀阻心絡型:面色青紫,舌暗有瘀斑,脈澀,方選血府逐瘀湯合菖蒲鬱金湯。
古籍佐證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言:「驚癇入心,則語塞不識人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癇瘖多因痰蔽心包。」均指出痰瘀內阻與失語之關聯。此證需與「中風失語」「驚風後遺」鑑別,重在審因論治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