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癇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諸癇瘖,病證名。指小兒癇證發作後,發音不出。《嬰童百問》:「喉為氣之道路,風傷其氣,以掩其道路之間,抑亦血滯於心,心竅不通所致也。」治宜豁痰開竅,用猴棗散,並針刺啞門、內關。

諸癇瘖,又稱為瘖瘖,是小兒癇證發作後,發音不出的一種病證。其病因多為風邪侵襲,或痰濁阻滯,或血瘀心竅,導致喉嚨氣道不通,發音不出。

臨床表現主要為小兒癇證發作後,發音不出,喉嚨發緊,呼吸困難,面色蒼白,四肢抽搐,舌苔白膩,脈象弦滑。

治療上,應根據病因辨證施治。風邪侵襲者,可用荊芥、防風、白芷等祛風解表藥;痰濁阻滯者,可用半夏、白朮、陳皮等化痰祛痰藥;血瘀心竅者,可用桃仁、紅花、川芎等活血化瘀藥。

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治療,常用穴位有啞門、內關、風池等。

諸癇瘖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如果治療不當,則可能會導致小兒智力發育遲緩。因此,家長應及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
以下是《嬰童百問》中關於諸癇瘖的論述:

「諸瘖者,喉為氣之道路,風傷其氣,以掩其道路之間,抑亦血滯於心,心竅不通所致也。治宜豁痰開竅,用猴棗散,並針刺啞門、內關。」

猴棗散為中醫常用方劑,具有豁痰開竅、通絡止痛的功效。主治小兒癇證、癲癇、瘖瘖、中風、口眼歪斜等症。

啞門穴位於人體手太陰肺經,位於食指橈側中點,屈指時,當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,赤白肉際處。

內關穴位於人體手厥陰心包經,位於前臂掌面,當曲澤穴與大陵穴連線上,腕橫紋上2寸,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。

諸癇瘖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,家長應引起重視,如果孩子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