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陽之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諸陽之本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諸陽之本」為人體重要概念,特指四肢。《素問·陽明脈解》明確記載:「四支者,諸陽之本也。」此論述揭示了四肢與陽氣之間的密切聯繫,並從經絡、臟腑及氣血運行等層面闡釋其生理意義。

1. 脾胃與四肢的關係
四肢之所以被稱為「諸陽之本」,核心在於其與脾胃功能的關聯。脾主四肢,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;胃為「五臟六腑之海」,主受納腐熟水穀,化生精微以滋養全身。脾胃之氣通過經絡輸布至四肢,使其得以溫煦與活動。若脾胃健運,則四肢肌肉豐盈、活動有力;反之,脾胃虛弱則四肢倦怠、痿弱不用。

2. 陽經氣血之匯聚
四肢為手足三陽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;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太陽膀胱經)循行之終始。其中,足陽明胃經尤為關鍵,其經氣貫通三陽(太陽、少陽、陽明),推動陽氣布達肢末。陽氣具有溫煦、推動、防禦之能,四肢得陽氣充養,方能維持正常運動與體溫。

3. 陽氣生發之根基
中醫認為,四肢的活動可激發人體陽氣的運行與生發。例如,運動時氣血趨向肢體,促進陽氣流通;反之,久臥少動則易致陽氣鬱滯。此現象印證了四肢作為「陽之本」的功能——既是陽氣輸布的終點,亦是陽氣振奮的起點。

4. 臨床意義
觀察四肢狀態可推測體內陽氣盛衰。如四肢溫暖,提示陽氣充足;若冰冷乏力,則多為陽虛或氣血不暢。治療上,調理脾胃、溫通陽經(如針灸陽明經穴)為常見之法,以恢復「諸陽之本」的功能。

綜上,「諸陽之本」不僅是對四肢生理的概括,更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中局部與全身的聯繫,強調陽氣通過脾胃與經絡系統對肢體的調控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