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膽病是中醫的一種病症,是六腑病候之一。膽病是因肝氣有餘、濕熱蘊膽、膽氣虛怯或猝受驚恐所致。肝氣與七情有密切關係,因此膽病常伴有脅痛和精神神志方面的症狀。膽內負責疏導清汁,當膽液受阻而不能順利排出時,就會導致皮膚、黏膜等部位變黃。膽病可以分為寒熱虛實兩種情況。

據《脈經》卷二的記載,膽實的證據包括腹部氣滿、飲食不下、咽乾、頭重痛、灑灑惡寒和脅痛等症狀。膽虛的證據包括眩暈、厥、痿、足指不能搖、躄、坐不能起、僵僕、目黃和失精等。

根據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三的記載,膽虛冷的症狀包括頭眩、口苦、常喜太息、多嘔宿水、心下澹澹感、咽中介介感、頻頻咳唾等。膽實熱的症狀包括精神驚悸不安、起臥不定、胸中冒悶、身體發燥熱、眉頭皺起、口吐苦汁,心煩咽乾等。

根據《儒門事親》卷七的記載,膽是勇氣的象徵,當受到驚怕時就會損傷膽。

對於膽病的治療方法,中醫常使用調肝利膽、清化濕熱、和解少陽、溫膽安神等方法。具體的治療方案包括使用柴胡疏肝散、龍膽瀉肝湯、茵陳蒿湯、大柴胡湯、小柴胡湯、柴胡桂枝湯、溫膽湯、安神定志丸等中藥。

為了預防膽病,可以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;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暴飲暴食;進行適量的運動,增強體質;定期進行體檢,以便早期發現膽病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