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膽病之中醫論述

膽病為六腑病候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邪氣臟府病形》。其成因多端,或由肝氣有餘、濕熱蘊結膽腑,或因膽氣虛怯、猝受驚恐所致。膽與肝相表裏,肝主疏泄而膽藏精汁,故膽病常與情志失調、氣機鬱滯密切相關,臨床多見脅痛及精神神誌異常之證。若膽液疏泄不暢,鬱而外溢,則易發為黃疸。

膽病之證候分型

  1. 膽實熱證
    《太平聖惠方》云:「膽實生熱,熱則驚悸不安。」多因肝鬱化火或濕熱內蘊,症見:
  • 精神不寧,驚悸多夢,起臥不定
  • 胸膈滿悶,眉頭緊蹙
  • 口苦咽乾,嘔吐苦汁
  • 身熱煩躁,或見目黃、小便黃赤
  • 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
  1. 膽虛寒證
    《脈經》指其「虛則生寒」,症見:
  • 恐懼易驚,夜寐不安,獨處則怯
  • 頭目眩暈,口淡泛涎
  • 時常太息,嘔吐清涎
  • 心下悸動,如人將捕
  • 咽中如有物梗(介介然)
  • 舌淡苔白滑,脈沉細弱

膽病之病機探微

  • 情志致病:膽主決斷,《儒門事親》言:「驚怕則膽傷」,七情過極易擾膽腑,致氣機逆亂。
  • 肝膽相繫:肝氣鬱滯可累及膽腑,形成「肝膽濕熱」或「肝膽氣逆」之候。
  • 樞機不利:膽屬少陽,為氣機升降之樞紐,病則少陽經氣不舒,可見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等症。

治法舉要

  • 疏肝利膽:適用於肝鬱膽滯,方如柴胡疏肝散加鬱金、茵陳。
  • 清膽瀉熱:治膽腑濕熱,黃連溫膽湯、龍膽瀉肝湯主之。
  • 溫膽安神:針對膽虛痰擾,溫膽湯佐酸棗仁、遠志。
  • 和解少陽:調理少陽樞機不利,小柴胡湯加減。

古籍精要
《靈樞》強調膽病與「中精之腑」功能失司相關;《千金要方》補充膽虛者「目視(目巟)(目巟)」,即視物昏花;《張氏醫通》更指出「膽熱移腦則辛頞鼻淵」,揭示膽病可上犯清竅。

膽病之辨證,須察其寒熱虛實,兼參肝脾諸臟,方能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對膽病之論述,皆本於「膽主決斷」與「十一臟取決於膽」之經旨,臨證不可不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