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陰之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諸陰之反

諸陰之反乃中醫經典理論中一重要病理概念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篇。此術語專指陰寒證候群中出現與其本質相反之表象,屬「真寒假熱」之特殊病機範疇。

經典淵源與脈象特徵

《素問》原文記載:「諸陰之反,其脈如何?岐伯曰:脈至而從,按之鼓甚而盛也。」此段經文揭示:

  • 脈至而從:表象脈象似與證候相符
  • 按之鼓甚而盛:深按反見脈象鼓指有力,此乃陰寒內盛、虛陽外越之關鍵指徵

此種脈象特點與「格陽」、「戴陽」證候機理相通,皆屬陰盛格陽之變局。明代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闡釋此脈「外似有餘,內實不足」,恰與「大脈有虛實」之說相呼應。

病機解析

從陰陽學說角度論之,「諸陰之反」本質為:

  1. 陰寒內盛:三陰經氣化失常,沉寒痼冷積聚
  2. 虛陽浮越:陰寒逼迫殘存陽氣外泛
  3. 真寒假熱:內真寒而外假熱,形成寒極生熱之象

此病機發展常經歷三階段:

  • 初期:少陰寒化,見但欲寐、手足厥冷
  • 進展期:太陰寒濕,出現下利清穀、脈微欲絕
  • 危重期:厥陰寒厥,反見面赤煩躁、口渴咽痛等假熱徵象

臨床辨識要點

鑑別此證需把握三大矛盾特徵:

  1. 症狀矛盾:雖有發熱、面赤、口渴等陽證表現,但:
    • 渴喜熱飲且飲不多
    • 身熱反欲近衣被
    • 面赤僅顴紅如妝
  2. 舌象特異:舌質淡白或青紫,苔白滑或灰黑而潤
  3. 脈象特點:浮取似洪大,重按則空豁無根,或見脈微欲絕而時現躁動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1. 與陽明經證區別

    • 陽明病:真熱口渴引冷、惡熱掀衣、脈洪大有力
    • 諸陰之反:假熱口雖渴不消水、身熱喜暖、脈大無力
  2. 與陰虛發熱區別

    • 陰虛發熱: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、午後潮熱
    • 諸陰之反:舌淡潤、脈浮大按之空、發熱持續不退

歷史醫家見解

清代鄭欽安《醫理真傳》強調:「陰極似陽,其證多見面赤、發熱、煩躁等象,實乃陽氣浮越,頃刻欲脫之兆。」此說深化對「諸陰之反」本質認識,指出其與亡陽證之潛在聯繫。

元代朱丹溪則從相火理論解讀,認為此證屬「龍雷之火不藏」,陰寒太盛逼迫相火離位,形成下寒上熱之格局。

現代詮釋

從中醫氣化理論看,「諸陰之反」實質是:

  • 氣機升降失常:陰寒內結導致陽氣升降道路阻滯
  • 能量分布失衡:機體代償性將殘餘陽氣集中於體表
  • 信息傳導紊亂:寒邪導致經氣運行信息傳遞失真

此現象在現代臨床常見於:

  • 休克前期代償性反應
  • 嚴重感染出現的敗血症表現
  • 慢性消耗性疾病終末期之代償反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