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躁狂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諸躁狂越

「諸躁狂越」為中醫典籍中描述一類以精神躁動、言行狂亂、舉止失常為主要表現的病證,其核心病機與「火邪」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明確提出:「諸躁狂越,皆屬於火」,指出此類證候多因火熱熾盛,擾亂心神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火熱內擾
    五志過極(如暴怒、憂思化火)、外感熱邪內傳,或痰濕鬱久化火,皆可導致火熱熾盛。火性炎上,易攻心竅,使神明失守,表現為躁動不寧、狂言妄語、登高而歌、棄衣而走等陽亢之象。
  2. 陽明腑實
    《傷寒論》提及陽明經熱結,燥屎內阻,濁熱上熏心神,亦可發為「譫語發狂」,此屬「胃火擾心」之實證。
  3. 陰虛火旺
    久病耗傷陰液,虛火內生,雖躁狂程度較輕,但伴見顴紅、盜汗、舌紅少苔等陰虛之徵,屬本虛標實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:坐臥不安,手足躁擾,煩亂不寧。
  • :言語錯亂,罵詈不避親疏,力大逾常,甚則毀物傷人。
  • :行為失常,如赤身露體、狂奔登高,超越常度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實火證
    面赤目紅、聲高氣粗、舌紅苔黃燥、脈洪數,宜清瀉心肝實火,方用黃連解毒湯當歸龍薈丸
  2. 痰火擾神
    兼見喉間痰鳴、胸悶苔膩,需滌痰瀉火,如礞石滾痰丸
  3. 陰虛陽亢
    躁狂時作時止,舌紅少津,脈細數,治宜滋陰降火,方選知柏地黃丸加減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狂由火熱亂心神」,治法當「折其火勢,導熱下行」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分狂證為「陽狂」與「陰躁」,陽狂多實火,陰躁則屬虛陽浮越,需辨虛實。

此證需與「癲證」(沉默呆滯,屬陰證)、「臟躁」(情志憂鬱,無火熱之象)鑑別,關鍵在於把握「火邪為患」之病機,並結合四診詳辨其兼夾證候。